血常规、尿常规和粪便常规是体检时常见的三种化验项目,很多体检者常因为嫌大便取样太麻烦,又不干净或当时没有便意,索性就不做这项检查,甚至觉得查不查都无所谓。事实上,粪便常规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其地位是很多检查所不能替代的,大便的颜色、形状、隐血等与疾病密切相关,被称作各种消化道疾病的“报警器”,也就是这么一个粪便常规却可以检查出不少的消化道疾病,这就是为什么会将其作为常规检查项目的原因。为此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关于粪便常规“那些”事儿。
粪便常规检查的项目及目的
粪便常规就是对粪便进行观察和检验的一种医学检验手段,其检查的项目主要包括大便外观(颜色、性状)、细胞(例如白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寄生虫、粪便隐血试验等。粪便常规检查的目的是根据粪便的外观与组成了解胃肠道和肝胆系统的功能状态,分析有无肠道致病菌以及菌群失调,了解消化道有无感染、出血、溃疡、肿瘤及寄生虫等感染,以防治肠道传染病,其中粪便隐血试验主要用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的筛检和鉴别。有时粪便常规还可同时结合其他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排查具体病变情况,并及时进行诊治。可见粪便常规检查是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必要的检查项目,是医师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我们一定不要嫌弃这简单而有效的防癌检查,特殊人群更要多加留意,以便及时筛查出可能潜在的某些疾病,预防疾病恶化,让疾病在萌芽或早期被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
粪便检查标本采集及送检有什么要求?
大便标本一般采集手指头大小(约3~5克)的新鲜粪便,放入清洁、干燥、没有吸水性的有盖容器中,并尽快(1小时内)送检。采集标本时应用干净的竹签、塑料棒或一次性便盒中的便勺(不能使用棉签、纸巾),尽可能挑取有黏液、脓血等异常病变成分的粪便,如外观无异常,须从粪便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粪便常规检查?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建议做粪便常规检查:患腹泻、痢疾疾病时;怀疑有寄生虫病时;消化器官(胃、肠)出血时;患结肠炎或其他结肠的感染症时;习惯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及饮食不规律者;长期吸烟、喝酒、熬夜、运动少、压力大者;发现大便颜色出现异常,大便性状改变,便意频繁,排便有不尽感,排便次数改变,粪便带血或便中有黏液者;大便中明显可见未消化的食物、菜叶、油花等患者;不明原因的贫血和消瘦者;临床上疑有胃癌、结肠癌、胰腺癌患者等等。
粪便常规检查能查出些什么?
1.外观检查。检查外观主要是观察其颜色和形状,如果检查发现粪便外观异常:如黑色或柏油样粪便可能表明消化道出血;陶土色粪便可能提示胆道梗阻;果酱色或红色粪便可能为阿米巴原虫感染或肠道肿瘤等引起。
2.细胞检查。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红细胞出现和增多,提示可能存在下消化道出血,而可能导致红细胞出现的疾病有:肠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痔疮出血、细菌性痢疾等;正常粪便中白细胞偶见,如果增多,则提示肠道有炎症,如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白细胞数量越多,炎症越严重;吞噬细胞主要功能是对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进行吞噬和消化,吞噬细胞增多,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肠炎等。
3.细菌检查。如果检查发现真菌孢子,提示存在真菌感染。
4.寄生虫卵检查。检查中发现寄生虫的虫卵,如蛔虫卵、钩虫卵等,则表明存在寄生虫感染。
5.脂肪球。粪脂肪检测为阳性,则提示可能有肠炎、腹泻、摄入过多脂肪、胰腺疾病等。
6.隐血试验。隐血试验结果若显示为阳性,则提示可能有以下疾病: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消化道癌症、痢疾、痔疮出血等等。
如何看懂粪便常规报告单?
在粪便常规报告单上,关于粪便外观,性状结果正常的一般提示为软便,婴儿便则呈糊状,异常提示为稀便/干结/糊状便/脓便/细条状便等。大便颜色结果,正常提示为:成人为黄色或黄褐色,婴儿多为浅黄色或金黄色;异常颜色提示为黑色/柏油色/灰白色/果酱色/红色/绿色等。各种细胞、隐血试验,其常规结果一般为[阴性/阳性],阴性提示未感染,阳性提示目前存在感染。我们在化验单上经常看到的+、-、±分别代表阳性、阴性和弱阳性,+的多少,代表数量上的变化,比如+、++和+++说明阳性的程度逐渐增强,+号越多,表示含有检查的那个项目的物质越多,这与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