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怀孕后如何预防妊娠期糖尿病?
2024-04-30 16:35:16
作者:黄小娜
作者单位:温州市鹿城区人民医院
很多人都认为,怀孕期间应当多吃多补,这样胎儿才能健康。其实,这一观念是不正确的!孕期如果不做好饮食控制,大肆进补,可能会引起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孕期并发症,可能给孕妇和胎儿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羊水过多、胎儿畸形及早产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怀孕后如何预防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什么?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确诊的糖尿病。孕期特有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一般在孕期做糖筛时被发现,也有些患者提前出现了一些糖尿病的症状而确诊。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机理可能与胎盘激素分泌、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妊娠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1.小便过多。妊娠期糖尿病最容易出现的临床表现就是尿频和尿量增多。因为高血糖,所以肾脏要把过量的葡萄糖排出体外。

2.口渴。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常会觉得很渴,总是不停地喝水。这是由于高血糖引起了淋巴细胞的渗透压力升高,导致了胞外液体进入胞内,造成了机体脱水。

3.食欲增强、胃痛。怀孕期间,糖尿病人总会有饥饿感,为了缓解饥饿,孕妇常常要吃得更多,并且,还会有胃部不适及消化不良等表现。

4.乏力、疲劳。血糖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能量,所以就会出现疲劳和疲倦的感觉。

5.快速增重、水肿。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在怀孕期间,体重会更迅速地增长,并超出一般的标准。并且,由于高血糖造成的糖类代谢障碍,造成机体组织及细胞中的水分蓄积,病人还可以出现手足、面部等部位的水肿。

6.外阴瘙痒。由于体内糖原增多,酸度增加,孕妇可有反复发作的外阴感染,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难忍、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

妊娠期糖尿病是否会对胎儿造成危害?

怀孕期间,若未及时控制血糖,则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高血糖会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促进其产生更多的胰岛素,从而造成胎儿吸收的养分增加,尤其是葡萄糖的摄取,这也是巨大儿的原因之一。而胎儿出生后,只能靠自己的胰岛素和摄取的葡萄糖来保持正常的血糖浓度。假如孕妇患有妊娠期糖尿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过多,那么婴儿就有可能在出生后发生低血糖。

孕期怎样预防妊娠期糖尿病?

1.营养均衡。平衡膳食对防治妊娠期糖尿病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孕妇要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低脂、低糖的食物,尽量不要吃太多的含糖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要吃适量的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的肉蛋奶类,并且,进餐量和进餐频率也要注意控制,一般孕期每天应有三顿正餐,上下午各一次加餐,加餐时可以食用水果、酸奶、坚果等食物,不建议孕妇在加餐时摄入过多的肉类、碳水化合物,否则可能会造成高血糖。

2.体重管理。在怀孕期间,合理控制增重是防治妊娠期糖尿病的关键。如果肥胖女性开始备孕,那么就要制定一个减重计划,包括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等,将体重减轻到正常范围内再受孕。如果已经怀孕,一定要到医院的产前门诊咨询,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体重增加。一些孕妇经常感到饿,此时可以食用一些饱腹感强、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千万不要暴饮暴食。

3.规律运动。有不少女性觉得怀孕期间应该多吃饭、少运动,其实并不正确。即使是在怀孕后期,也要坚持做适当的运动,这样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除了孕早期需要少动以外,女性在孕中期、晚期都可以做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如瑜伽、快步走等。

4.定期产检。常规的孕期检查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及早诊断至关重要。女性通常会在怀孕早期查空腹血糖、孕24-28周做一次糖耐量检测,来确定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在平时的产前检查中,医生会不定期检测孕妇的血糖情况,必要时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这些都是关于如何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知识,您都学会了么?怀孕期间患有妊娠期糖尿病,通常情况下都会在产后恢复正常,孕妈妈们不必太过紧张哦,孕期可以根据医嘱进行合理的饮食调理,同时改善生活方式,一般都能够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如果“饮食+运动”管理后血糖控制不佳,那就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了哦。所以孕妈妈们,请管住嘴,迈开腿,跟“妊娠期糖尿病”说拜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