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是肿瘤患者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而静脉输液则是化疗的“战斗通道”,选择适合的“战斗通道”将改善肿瘤患者在化疗时的就医体验,常见的“战斗通道”主要有:外周静脉长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港和中心静脉导管(CVC),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种输液工具。
外周静脉长导管(8~10cm)
优势:
1.外周静脉长导管又称迷你中线导管,8~10厘米,可输注以下药物和溶液:例如抗生素、补液和外周静脉耐受性好的镇痛药等。
2.价格适中,适用于短期给药。
3.出院即拔管,不涉及后续维护。
4.日间化疗患者的间歇性给药。
5.适用于老年患者、小儿住院期间的静脉输液。
缺点:
1.适用于短期单次给药,不能长期给药。
2.不适用于持续输注发疱剂、PN或极端PH值和渗透压的液体。
3.当患者有血栓史、高凝状态、肢体血流减少或终末期肾病需要静脉保护时,避免使用外周长导管。
4.出院即拔管,不能长期留置。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优势:
1.操作简便:PICC是由静疗专科护士操作,局部浸润麻醉,相对于其他深静脉置管方式,PICC的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
2.留置时间长:导管可以留置数月甚至一年,适合需要长期输液的肿瘤患者。
3.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年龄段和疾病类型的患者。
4.保护血管:不用反复扎针,尤其耐高压PICC,可用于任何类型的输液治疗。
5.PICC导管分为耐高压材质和非耐高压两类,耐高压材质可用于增强CT、核磁检查。
6.相对比于输液港的材料和手术费用而言成本较低,易于患者接受。
缺点:
1.需要定期维护:每周一次的导管维护,以确保导管通畅。
2.影响日常活动:穿刺口处敷贴固定,不能直接接触水,洗澡时需做好防水措施,不能提5kg以上重物,不能做剧烈甩臂等动作。
3.因部分导管外露,如维护、保护不当容易感染,其感染率较输液港高。
4.由于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进入,入路较长,存在导管脱落、断裂、堵塞等风险。
输液港(port)
优势:
1.输液港按植入位置不同,分为胸壁港和手臂港,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去选择。
2.保护静脉:输液港直达上腔静脉,可以有效防止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
3.提高生活质量,日常生活不受限制,可以洗澡、做家务、旅行,甚至可以游泳。
4.适合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如维护得当可连续使用5~20年。
5.因为输液港完全在体内,与外界隔绝,感染的风险相对较低。
6.隐蔽性好:输液港完全植入体内,外观上看不出痕迹,更加美观。
7.维护简单:治疗期7天换药一次,治疗间歇期4周至3个月换药一次,可带管出院。
8.属耐高压材质的输液港可做增强CT检查。
缺点:
1.植入和取出都需要接受一次小手术,有微小切口。
2.成本较高:输液港的材料和手术费用相对较高。
3.不适合短期使用:因植入和取出都需要手术,不适合短期输液治疗。
中心静脉导管(CVC)
优势:
1.用于短期治疗:适合于输液时间6周内、且预计其治疗不需要延期者。
2.耐高压CVC可用于任何类型的输液治疗。
3.适用于危重病人:CVC有单腔、双腔及三腔等多通道,可快速输液或血液透析。
4.出院即拔管,不涉及后续维护。
缺点:
1.风险较高:CVC的穿刺过程风险较高,可能导致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的发生。
2.活动限制:颈部静脉穿刺者,穿刺口处敷贴不容易固定,限制了患者颈部的活动。
3.容易堵管:容易因咳嗽、憋气等引起血液回流造成堵管。
4.易感染:因部分导管外露,且有开放性伤口,感染率较PICC和输液港高。
5.留置CVC导管者,不能带管出院,在院期间需每周换药一次。
选择哪种深静脉置管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治疗需求以及经济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总的来说,外周静脉长导管适用于短期单次给药,比如肿瘤患者的日间治疗;老年人及婴幼儿短期输液。PICC适合需要长期输液且并发症风险较低的患者。输液港适合注重美观和隐私的患者。CVC则更适合危重病人或需要大流量输液的情况。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需要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以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