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HIV的传播途径及如何有效预防
2024-05-07 10:38:46
作者:熊冲
作者单位: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

HIV属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同时也是会对人体免疫系统形成攻击性的一种病毒,其主要攻击目标为人体免疫系统内处于核心位置的CD4T淋巴系统,该细胞被严重破坏后,人体免疫功能就会逐渐丧失,继而会出现各种病症感染,甚至会引发恶性肿瘤,存在非常高的病死率。人体中,HIV的潜伏期比较长,通常在8~9年,感染者在处于HIV潜伏期内可无症状地工作或正常生活。所以,必须加大关于HIV传播与预防的重视力度。本文主要就HIV的危害、传播途径、有效预防作一科普:

一、HIV病毒的危害

根据既往研究成果,总结出HIV病毒的危害体现为:

破坏人体免疫系统:通常HIV病毒通过对人体免疫系统进行进攻,进而破坏体内的免疫细胞,造成机体极易遭受病毒与细菌的感染,最终导致一系列疾病发生。

增加感染风险:多数HIV病毒携带者都极易引发巨细胞病毒性肺炎、肺结核等一系列感染性病症,这些疾病在HIV携带者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影响生活质量:HIV病毒携带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和护理,经济上会承受极大的压力,同时对家庭成员造成心理上的困扰和负担。

传染给他人:HIV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染给他人,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危害性。

因此,预防和治疗HIV感染对于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HIV的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且传播率极高。

血液传播:在体内输入内含HIV病毒的血液或相关血液制品,也会感染HIV病毒,供血过程的交叉感染,组织器官移植及人工授精方式亦可传播。

母婴传播:HIV阳性母亲可通过胎盘(宫内感染)、分娩或哺乳将HIV传播给婴儿。

三、HIV的预防措施

(1)性传播预防。严格保持洁身自爱,严禁乱性,同时拒绝一切危险性接触。日常行为确保安全性,性接触期间,全程正确佩戴质量合格且有保障的安全套。做好性传播疾病的定期检测,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并就医。

(2)血液传播预防。严禁一切毒品,有效预防可能会出现血液传播的一切行为,如共用医疗器械或针具注射毒品。避免去非正规医疗场所献血或输血,不去非正规医疗场所整牙或整容。

(3)母婴传播预防。妊娠后,及时接受孕期检查,如果发现疾病,必须即刻接受治疗,或做好母婴阻断工作。如果计划妊娠,需要先做好全面健康检测工作,以有效预防母婴传播疾病。

此外,如果发生了高危行为,在72小时内需及时去疾控中心进行阻断治疗,阻断时间越早,HIV感染风险也就会越低。目前临床没有任何预防HIV的疫苗问世,因此只能通过生活防护,降低自身感染HIV的可能性。

四、HIV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抗病毒药包括蛋白酶抑制剂、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增强患者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免疫调节剂、细胞因子治疗等。免疫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因艾滋病引起的并发症,如恶性肿瘤、感染等。手术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

HIV病毒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方案。同时,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以更好地控制病情。

总而言之,HIV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通过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这些传播途径的发生,从而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通过预防措施,可以避免感染HIV病毒,从而保护个人健康,避免因感染病毒而引发的各种疾病。每个人都应该了解预防知识,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