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子宫复旧:从产后恢复到生活品质的提升
2024-05-07 10:52:22
作者:韦艳清
作者单位:河池市妇幼保健院  

子宫居于膀胱和直肠间,位于骨盆腔中央,经妊娠分娩后,产妇的多个器官出现改变,特别是在产褥期时存在较大的变化。在产妇生产之后血管管腔出现闭锁,子宫内膜再生,宫体肌纤维缩复,肌层内肌细胞自溶、缺血等,均会促使产妇的子宫恢复为妊娠前的状态,内膜修复完全,通常体积明显缩小需花费5~6周时间,从而实现子宫复旧。但是如若产妇复旧功能受阻,将可能造成产后出血,以及分娩后6周子宫无法恢复位置之前的状态等情况的出现,且在近些年的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那么,你知道中医学是怎样促进子宫复旧的吗?下述做出简要科普,期望您通过产后恢复实现自我生活品质的提升。

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复旧

1.血热型:症状表现为产后或流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呈紫红色,质地黏稠,可带有臭气,治疗原则为养阴清热止血,需使用生地、熟地、黄芩、白芍、续断、山药、女贞子等。

2.气虚型:主要症状为产后恶露持续存在,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红、质稀薄,治疗原则为补气摄血、固摄冲任,需使用人参、熟地、白术、当归、黄芪、炮姜等。

3.血瘀型:主要表现为产后或流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时多时少,色紫暗,并带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止血,需配伍使用当归、桃仁、蒲黄、生甘草、炮姜、五灵脂、益母草等中草药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子宫复旧

1.补血类:常见补血类中药材有熟地黄、当归、阿胶等,也可使用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中成药,可以促使机体气血生化、运行等,改善血液虚衰所致月经量减少、闭经、面色苍白等症状,遵医嘱应用后也可调理子宫。

2.活血化瘀类:如益母草、红花、桃仁等中药材及益母草颗粒、血府逐瘀口服液等中成药。均可促使血液在经脉中正常运行,消除体内的淤血,进而起到调理月经、减少白带等作用,遵医嘱使用后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血液淤积所致的痛经、腹痛、月经失调等。

3.补肾健脾类:脾肾虚衰患者由于肾气、脾气亏虚,可导致湿、寒等病邪在子宫内郁积,引发腹痛、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等症状。可遵医嘱配伍使用黄芪、茯苓、山药等中药材,也可选择人参养荣丸、人参健脾丸等药物,以强健脾肾、调理子宫。

4.其他:调理子宫时还可遵医嘱选择艾草、高良姜、附子等中药材,可起到温通经络、止痛等功效,对改善痛经、月经不调等有帮助。

中医方式治疗子宫复旧

1.针灸疗法:针灸可以促进经络和穴位的通畅,增强气血循环,使身体产生平衡调节,缓解身体疲劳和疼痛。适宜的穴位有足三里穴、神阙穴等。

2.推拿:推拿能刺激经脉和穴位,促进阴阳平衡调理,加强血液循环,以促进产后身体柔软度增加、排出体内余血、促进乳汁分泌。

3.中药治疗:产后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活血逐瘀汤、八珍颗粒、祛瘀散结片,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两虚的情况,也可缓解腰酸背痛的不良症状。女性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

4.除了以上项目外,还可能有其他项目,如饮食调理、按摩、拔火罐。若出现严重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

子宫复旧注意事项

1.多加休息:恢复期间要注意休息,不可以用力锻炼,要注意调整合理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优质蛋白质以及维生素含量比较高的食物,能够补充体内所需要的一些营养物质,有利于子宫恢复。

2.按摩子宫:早、中、晚各一次,每次按摩约20分钟左右。其强度为中,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按摩宫底,这是一个简单且很有效的方法。

3.坚持运动: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肌肉力量。不过,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锻炼,避免剧烈的运动。

4.做好个人卫生:在胎盘分娩之后,会对子宫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要做好个人卫生护理措施,每次排便后及每晚临睡前可用温水清洗外阴部位。

5.做产后修复:另外在生完孩子一个月以后需要去医院做产后修复,能够促进子宫快速复旧,比如做提肛运动和缩阴运动。在刚生完孩子之后,短时间内不可以过性生活,否则会影响正常的子宫恢复,一般需要间隔42天左右的时间才可以过性生活。

6.按需哺乳:刺激乳头,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加速子宫复旧,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总之,子宫有很强的复旧的生理功能,产后大子宫在不断的复旧,大约六周左右,基本上能恢复到未孕的状态。此过程中需要协助子宫复旧,可以减少出血,有利于产后的恢复。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