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儿童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应了解新生儿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接种工作,为宝宝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疫苗小知识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的制剂。
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为什么新生儿一出生就要接种疫苗呢?
宝宝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体内缺乏各种保护性抗体。新生儿虽从母体得到了某些传染疾病的保护性抗体,但这些抗体也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逐渐递减,一般6~8个月后,这些抗体也会逐渐消失殆尽。所以新生儿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各种传染疾病的侵扰,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威胁生命。为此,接种疫苗是为宝宝们今后的人生铺路的“第一步”。
新生儿出生后,要打哪些疫苗?
1、国家免费提供的免疫规划疫苗。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1月龄接种乙肝疫苗、2月龄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3月龄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百自破疫苗、4月接种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和百白破疫苗、5月龄接种百白破疫苗、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和A 群流脑多糖疫苗、8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9月龄接种A 群流脑多糖疫苗、18月龄接种百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和甲肝减毒活疫苗、2岁接乙脑减毒活疫苗、3岁接A+C 群流脑多糖疫苗、4岁接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6岁接A+C 群流脑多糖疫苗、白破疫苗。
2、非免疫规划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是指由居民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属于自愿自费接种。居民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对针对传染病同样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儿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健康需求,自主决定是否接种该类疫苗。
宝宝接种疫苗后的注意事项
1、接种疫苗后,宝宝如果24小时内出现38.5℃以下低烧,或伴有轻微烦躁、哭闹、呕吐、腹泻等情况,属于接种后轻微反应,1~2天后就消失,不必过于担心。让宝宝多喝水,可以用温水给宝宝擦拭头部、腋下、四肢,或者将毛巾放在20~30°的水中浸湿,拧干后,叠放在宝宝头部进行冷湿敷。
2、如果出现宝宝体温38.5℃以上,超过48小时仍不退烧,或者虽然体温38.5℃以下,但是精神状况差;宝宝出现精神差、排尿减少、脱水、腹痛、严重呕吐腹泻、抽搐、严重咳嗽、呼吸异常等情况,及时就医。
3、接种卡介苗后一般无全身反应,但局部反应各不相同。常在接种后2~4周局部出现红肿,并逐渐从中间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结痂,结痂脱落后留下疤痕(即俗称的卡疤)。此过程属正常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皮肤尤其是接种局部皮肤的清洁,内衣要经常换洗,以防止局部感染。(2)脓肿破溃时,不要用手去挤,避免抓破结痂,应使结痂自行脱落,以免造成局部感染。(3)局部破溃时,不宜使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否则容易造成脓液外流不畅而影响结痂的形成。(4)有时在接种部位的同侧还会发生颈部、锁骨上或腋窝下淋巴结的肿大,如果肿大的直径不超过10mm尚属正常反应,不需特殊处理;如果红肿直径超过10mm且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一定不可擅自处理,以免造成严重后果。(5)如果局部及全身反应剧烈,应立即就医。
结束语
新生儿疫苗接种是保障宝宝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家长应了解新生儿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接种工作,确保宝宝全面接种。通过科学的疫苗接种,我们能为宝宝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让他们远离疾病的威胁,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