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小百科:揭秘偏瘫护理技巧!
2024-05-17 12:03:21
作者:邓艳 范维星
作者单位:四川友谊医院
在中医的视角下,偏瘫是一种涉及气血、经络的疾病,对患者的身心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护理偏瘫患者需要巧妙运用中医的理念和技巧,以促进患者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本小百科将揭秘偏瘫护理中的中医技巧,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更全面的护理认知。

在中医的视角下,偏瘫是一种以气血不通、经络受阻为主要病机的疾病。中医认为,偏瘫多因外感风邪、气血不足、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了经络的通达。这种不通畅表现为肢体的一侧出现瘫痪、运动障碍、感觉减退等症状。中医治疗偏瘫的核心在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以恢复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艾灸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调整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病理因素的排出,最终达到康复的目的。偏瘫的原因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包括:

1.中风(脑卒中): 最常见的偏瘫原因之一,中风导致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大脑部分区域损伤,影响运动功能。

2.脑部损伤: 头部外伤、脑炎、脑肿瘤等因素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引发偏瘫。

3.神经系统疾病: 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也可引起偏瘫。

4.感染: 例如脑膜炎、脑炎等感染性疾病,若侵犯到运动中枢,可能导致偏瘫。

5.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在长期发展中可能影响血管,增加偏瘫的风险。

6.遗传因素: 个体遗传基因存在问题,也可能增加患上偏瘫的风险。

7.药物副作用: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尤其是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二、中医治疗偏瘫的方式

1.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偏瘫中具有重要作用。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在治疗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针灸师会选取适合的穴位进行针刺,并结合适当的手法,如温针、电针等,以达到最佳疗效。

2.中药内服治疗: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加速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康复。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药物,如川芎、红花、当归等。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配制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3.中药外敷和贴敷: 利用中药外敷或贴敷,可以直接作用于受损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加速康复进程。常用的外敷药物有膏剂、药膏、熏洗剂等。

4.艾灸疗法: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温暖经络、活血祛风,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在治疗中,艾灸可针对特定的穴位进行,常用于配合针灸或中药治疗。

5.康复锻炼: 中医强调运动康复的重要性,针对偏瘫患者的康复锻炼应结合中医的理念,注重恰当的运动方式和节奏,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适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肌肉的力量恢复。

定期翻身和按摩: 偏瘫患者需要定期翻身,以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皮肤溃烂。同时,进行适度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

三、护理偏瘫患者的方式

1.保持清洁和干燥: 帮助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预防皮肤感染和压疮的发生。

2.床上垫高: 将患侧肢体适度垫高,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浮肿和疼痛。

3.主动 passively 运动: 为患者进行适度的 passively 运动,保持关节的灵活性,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4.提供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情感上的关怀和理解,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5.饮食调理: 提供健康均衡的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物,增加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6.定期康复评估: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康复进程顺利进行。

7.定期医疗检查: 定期带患者到医院进行专业的医疗检查,确保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效果的评估。

在中医的光辉传统下,偏瘫护理技巧被赋予了独特的智慧和温暖。通过了解患者的体质特点、巧妙运用中医调理手段,我们能够更有效地缓解偏瘫患者的痛苦,助力其走向康复之路。愿本小百科为关心偏瘫患者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共同为患者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