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百姓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加深,同时对医学常识的了解增多,尿培养作为检验科常见的尿液检查,逐渐走进老百姓的视野。尿培养在尿路感染的诊断中占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关于尿液检查中的尿液培养。
什么是尿液培养
尿液培养是指将患者的中段尿尿液样本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到培养基中,然后观察并培养细菌的生长情况,以确定尿液中是否存在细菌以及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尿液培养?
尿路感染是由各种病原菌侵入泌尿系统而引起的疾病。因感染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1.当身体出现上尿路感染一些症状时如: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下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叩击痛等,尿常规异常等。2.当身体出现下尿路感染的症状时,如经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时。3.当尿常规报告单中出现白细胞酯酶有“+”,尿亚硝酸盐有“+”,白细胞数量、尿细菌超出正常范围。4.当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出现发热、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时。5.在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前。
怎样正确地留取尿培养样本?
1.尿液容器选择。要准备一个无菌的容器,一定要用医院专用的无菌惰性尿杯。
2.标本留取前要求。(1)留取标本前应充分清洁外阴部(男性翻转包皮)及消毒尿道口,并留取中段尿。(2)应留取晨尿,确保尿液在膀胱内停留4小时以上,否则阳性率会降低。(3)尿液必须直接尿入无菌容器内,不可中间转接。(4)尿标本要新鲜,放置过久会滋生细菌造成假阳性。(5)应选择在抗菌药物应用之前或者抗生素后使用至少停药3天再做尿细菌培养,否则会造成假阴性。
3.正确的采集方法。(1)清洁中段尿液采集法:留取早晨清洁中段尿标本约10~15ml直接排入专用的无菌容器中。该方法简单、易行、无创,是常用的尿培养标本收集方法,但很容易受到会阴部细菌污染,家庭自行留取时应格外确保外阴清洁干净,在医院留取时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由患者正确留取。(2)留置导尿管采集尿液法:先消毒(碘酒)导尿管外部,按无菌操作方法用注射器穿刺导尿管吸取尿液5~10ml,置于灭菌容器内,操作时应防止混入消毒剂,严禁从收集袋中采集尿液。(3)不能自行留取尿液标本的,请一定要在医生或护士帮助下采集标本(必要时膀胱穿刺采集)。注意事项:(1)自行取样时需要注意尿液收集容器应保持无菌,不要混入消毒液,也不可添加防腐剂。(2)卧床患者取样时应配合医护人员,不要过于紧张,以免不能顺利排尿。(3)在未采集尿液标本之前,不要将无菌容器打开。(4)昏迷、尿潴留、尿失禁及不合作的患者,可用导尿术留取尿标本。
尿液培养的结果如何解读?
1.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103CFU/ml,为阴性报告。
2.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104CFU/ml,考虑标本被污染。
3.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104CFU/ml,可疑阳性。
4.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105CFU/ml,称为真性菌尿,可确诊尿路感染。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尿液培养的临床意义
1.正常人的尿液,一般是没有细菌的。尿培养多用于检查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的病原菌,并可检查病原菌对药物敏感的情况,帮助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2.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尿内,常可查到大肠埃希菌、副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等病原菌。
3.如果尿液内查不到病原菌,也不能否定泌尿系感染性疾病,因为有许多因素影响培养的结果,如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或应用利尿药及大量饮水稀释尿液,均可使尿液内细菌大为减少,一直培养不出细菌。
尿培养对泌尿系统感染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对泌尿系统感染的治疗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可以明确是何种细菌感染以及感染的细菌对什么抗生素比较敏感,就能针对性用药,达到精准治疗。
总之,尿液培养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医学检测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并治疗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统疾病。通过了解尿液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泌尿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