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咽中如有炙脔,即咽中阻塞如有异物感,但饮食吞咽无碍,也无疼痛,即后世所称梅核气。宋·《仁斋直指方》首次命名:“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状者是也”。近年来,患此症疑食管癌者有所增加,不少病人虽经检查排除症后,疑虑仍不能消除。男女均可发病,以女性为多见,尤其多见于绝经期妇女。一般可以通过饮食疗法、心理疗法、药物疗法等进行调理。
临床表现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自觉咽喉部或胸骨后有异物,常有阻塞、受压或难以名状之不适感。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经常做吞咽动作以求解除症状,但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实际上在进食时吞咽顺利,无咽下困难。各种检查不能发现咽、食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以情志所伤,气滞痰阻,结于咽喉为其关键。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不遂,志意乖违,隐曲难解,则肝气郁结,气机失条,肝气上逆胸膈而发本病。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或肝气克伐脾胃,均可导致肝郁脾虚,致使气机不畅,津液不布,聚湿生痰,痰气互结于咽喉,或壅塞于胸中而发病。若病之日久,由气及血,气滞血瘀,痰淤互结,阻滞咽喉,使病情缠绵。
另外,素体肺胃阴虚,加之气郁久而化火,虚火内炽,灼津为痰,阻塞咽喉,亦可发病。
辨证分型与方药
本病的治疗,以疏肝解郁,行气化痰为基本治则,但要注意理气而不可燥烈耗气,化痰而不伤阴;对虚实夹杂者,注意补虚而不留邪,泻实而不伤正,标本兼顾。
1.肝气郁结型。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咽如物梗,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伴胸闷不舒,胁肋胀痛,气机上逆,时而叹息,舌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解郁,利咽散结。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甘草,桔梗,浙贝母,玄参,佛手,香橼,绿萼梅,玫瑰花,郁金。
2.胃虚痰阻型。咽喉或胸骨后梗塞不适,胃闷或冷痛,喜温喜按,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以温中益胃,降气化痰。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党参,半夏,白术,旋覆花,代赭石,干姜,炙甘草,茯苓,厚朴,大枣。
3.痰气互结型。精神抑郁,咽中如物阻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每遇情志波动而加重。伴胸膈闷塞,胃满,舌质正常,苔白腻,脉弦滑。治以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半夏,厚朴,茯苓,苏叶,苏梗、香附,浙贝母,郁金,生姜。
4.肺胃津伤型。咽部如粘痰贴附,或如膜、如絮附着,咽干口燥,喜冷饮而不多,形体消瘦,心烦少寐,知饥不欲食,便干溲黄,舌质红,苔薄而干,脉细数。治以润肺养胃,清利咽喉。方用沙参麦冬汤合玄麦甘桔汤加减:沙参,天花粉,麦冬,玄参,石斛,甘草,川贝母,桔梗,射干,玉竹,木蝴蝶。
5.痰瘀互结型。病势缠绵,经久不愈,喉中如有异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刺痛,或呕逆痰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柴胡,桔梗,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川牛膝,甘草。
生活调理
药物治疗本病固然重要,但根据本病常有精神刺激、情志失调的因素,还应结合心理疗法,给予思想开导,有助于提高疗效。
1.饮食疗法:建议患者缓慢进食,餐后适当散步,可以助消化,从而改善不适症状。平时清淡饮食,多喝温热水,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喝玫瑰花、合欢花茶。
2.心理疗法:平时尽量不要生气,避免过度劳累,可以适当活动,如打太极拳、八段锦、踢毽子、散步等,也可以多听音乐,保持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