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针灸——小小银针发挥大作用
2024-05-15 12:57:57
作者:白丽萍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中医医院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的一种特色疗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临床实践证实,针灸在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科等多科疾病治疗中均具有显著的效果,正如俗语所说:针灸拔罐,病去一半。当前人们对中医的重视度逐渐提高,且认识到针灸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同时,也有很多人好奇,一根小小的银针往皮肤上一扎,就能够治疗那么多疾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针灸的神秘面纱吧!

什么是针灸?

中医学中,将针法与灸法合称为针灸。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中,灸法早于针刺法,古人在使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病痛在火烘烤、烧灼下能够缓解,甚至消除,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渐应用树枝、干草点燃后烘烤来治疗疾病。在长期经验积累下,人们逐渐应用艾叶作为灸法治疗的主要材料,艾叶不仅易燃,且具有温经通脉的作用,能够对体表产生温热刺激。古人在发生病痛和不适时,发现用一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木棍等进行捶打、摩擦来刺激病变部位和周围,能够减轻疼痛,逐渐开始用尖锐的石块来减轻疼痛、治疗疾病,这就是最早的针具,被称为砭石,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000到4000年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为青铜针、铁针、金针等,直到现在人们常用的不锈钢针。

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针灸的治疗范畴十分广泛,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等多科室疾病。有专家指出,针灸治疗的病种不少于68种,常见的如下。

1.骨关节疾病,如关节炎、腱鞘炎、筋膜炎、强直性脊柱炎、肌腱炎等。

2.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瘫、中风后遗症、重症肌无力等。

3.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围绝经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等。

4.内分泌疾病,如乳腺结节、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5.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便秘、胃肠炎、呃逆、反流性食道炎等。

6.皮肤疾病,如荨麻疹、湿疹、带状疱疹等。

7.五官科疾病,如耳鸣、过敏性鼻炎、耳聋等。

8.痛症,如头痛、颈肩腰腿痛、痛经、三叉神经痛等。

针灸是如何发挥疗效的?

针灸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来发挥作用的。中医学发展中发现,体表压痛点与躯体或内脏有一些特定联系,进而形成穴位的基本概念。穴位可以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疾病病理,因此成为针灸治疗的基础。有研究表明,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时,相应的穴位就会变得“活跃”,能够进一步反映疾病,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如颈肩腰腿痛疾病,多为无菌性炎症,针刺相应穴位,能够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释放内源性阿片肽、生长抑素等因子,以达到止痛效果,与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相比,针灸可直接作用于病灶,无副作用,效果更加显著。

针灸治疗有哪些作用?

1.镇痛。镇痛是针灸临床治疗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有大量研究证实,针灸通过内源性镇痛系统来发挥镇痛作用,同时,海马、杏仁核等中脑边缘系统也可发挥镇痛作用。电针治疗中,不同频率电针可激活不同镇痛物质。

2.调节内脏功能活动。内脏疾病往往可以表现在体表,针灸治疗中,选择相应募穴和背俞穴,能够治疗和调节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从神经生物学来看,针灸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以节段性、全身性作用为基础。

3.调节免疫。针灸治疗能够改善细胞因子IL-2、T淋巴细胞转换率等,增强免疫活性细胞功能,对癌症化疗患者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同时,针灸可激活下丘脑,释放内源性阿片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4.促进脑卒中后功能康复。针灸可引起肌肉传入刺激,能够增加大脑内中风后可塑性。可调节脊髓运动反射功能,发挥偏瘫侧上下行传导束残存功能。

总的来说,针法是将银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治疗疾病;灸法是将燃烧的艾绒按照一定穴位熏灼皮肤,通过热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将针法和灸法结合,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为疾病治疗和维持健康发挥作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