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重要的一组疾病,心脏的传导系统任何部分的功能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该种疾病的发生。该疾病危害较大,不仅可以单独发病,亦可和心血管病相伴而发,患者发作时,常会有心悸、胸闷、气短等不适,严重的可导致出现眩晕、晕厥,甚至猝死。因此,如出现心脏不舒服等情况,应第一时间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确定病因,如出现心律失常,除了接受专业的治疗外,患者还应掌握一些必要的日常护理方法。只有医护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下面,针对心律失常的护理,简单介绍六个日常护理方法。
保持情绪稳定
一旦确诊心律失常,患者常会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其实,在众多诱因中,精神高度紧张是最容易诱发该病的因素。因此,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调整好心态,及时消除不良情绪,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平淡淡看待周围的一切,要避免遇事情绪波动过大的情况。
适当锻炼,远离烟酒
日常生活锻炼必不可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心律失常患者因为病情特殊,应避免剧烈运动项目,可以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如打打太极拳、慢跑、慢走等。有研究显示,吸烟、酗酒等是心律失常最重要的诱因之一,所以,心律失常患者还应及时戒烟戒酒。
注意饮食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疾病的治疗会大有裨益,因此,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用新鲜果蔬以及肉类等。但只有这些还不行,还应注意饮食要清淡,注重营养的均衡,可以有针对性地食用枣仁粳米粥、人参麦冬汤、当归生姜焖牛肉、桂圆乌豆煮大枣、柏子仁炖猪心等。同时,对于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要及时避免。
生活要规律
经常性熬夜亦可诱发心律失常,因此,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熬夜,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除此之外,洗澡时应注意调节水温,不可使用太热的水。洗澡时间要合理控制,不宜太长。另外,还应避免着凉,预防感冒,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定期检查,合理用药
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在临床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治疗多强调用药的个体化,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病人接受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或改量的情况也不鲜见。其实,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应按照医嘱用药,应少尽少,做到合理有效。
做好自我监测
自己是疾病第一责任人,所以,心律失常患者应做好必要的自我监测。研究显示,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就可以把病情降到最低,甚至避免这种疾病的发生。如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现象,如果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总之,心律失常的日常护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了解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和症状对于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也非常重要。只有做好日常护理,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