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在临床医学中也被称之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肛肠疾病。肛周脓肿好发于20~40岁的男性,据临床统计数据显示,肛周脓肿男性患者的数量远高于女性患者,并且小儿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避免因为医治不及时而出现感染性休克,严重的甚至还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肛周脓肿的常用方法,但术后患者病情极易复发,并且肛周脓肿手术还容易诱发患者出现肛瘘。本文,针对肛周脓肿与肛瘘之间的关系展开进入研究。
肛周脓肿概念
肛周脓肿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肛肠疾病,该疾病的发病原因是肛门周边的皮肤,或者是腺体感染,从而诱发患者肛门出现炎症反应,最终产生了一个脓包。如果这个脓包被破坏了,那么患者就极易出现肛瘘的情况。肛周脓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就是剧烈疼痛,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坐立不安的情况,部分肛周脓肿的患者还伴有发热的情况。
肛瘘概念
肛瘘其实是肛管附近皮肤因为炎症而诱发的一种管道结构,发病原因是肛门直肠周围的脓肿破损、或者是切口引流而造成的后遗病变。患者一旦发病肛瘘,那么在排便的时候就会明显感受到有分泌物流出,甚至有的患者还会明显感觉到肛门周围的不适感。肛瘘的最显著临床特征,就是患者的肛门附近分泌出脓液,同时,患者的肛门周围还会出现疼痛与红肿的情况。
肛周脓肿发展成为肛瘘的三个可能
1.肛周脓肿发展成为肛瘘,很有可能患者此前就发病了肛瘘,但是由于术前检查没有查出,或者患者肛瘘临床症状并不显著,指诊时也没有触及病灶,有时就连影像学检查都有可能遗漏。
2.肛周脓肿发展成为肛瘘,也有可肥是手术后清理不到位,细菌感染病灶处随着感染的不断扩散,从而诱发患者出现肛瘘。
3.肛周脓肿手术后由于创面感染,从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最终诱发患者出现肛瘘。
手术形成肛瘘的主要原因
肛周脓肿手术不论是缝合面或者是创面,其手术结束后都应该保证至少3周的恢复时间,而在术后的3~10天,机体的防御系统会与创伤所带来的炎症反应展开激烈的对抗,从而导致患者创口周围逐渐出现红肿的情况,甚至创口表面还会出现腐烂组织以及渗出脓液样的分泌物,患者排便时给肛门处造成极大压力,促使患者疼痛感更为明显。而这个时期,患者的护理核心就是保障创面的引流通畅,从而有效地预防出现创口周围上皮先封口,而空腔出现假愈合的情况。正常情况下,此阶段护理人员会给予患者使用抗生素与镇痛药,同时,还会联合给予患者坐浴以及肛内塞入栓剂等对症性的治疗举措。但是,这些治疗举措只有缓解患者炎症反应,以及舒缓患者肛门括约肌痉挛而带来的疼痛感的作用,却没有办法去除腐肉,也没有办法加快新肉的长出。一旦炎症反应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肉芽组织,进而在后续的修复期就逐渐地产生了空腔,最终发展成为手术后的肛瘘。
如何预防发展为肛瘘
排除手术形成肛瘘以后,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重视,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举措,那么在避免成为肛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饮食方面患者在坚持清淡饮食的原则,切忌不能吃辣的食物,每天多摄入膳食纤维,并且日常多喝水,避免由于便秘而给肛门造成压力与刺激。此外,患者还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酗酒。并且,患者还应该每天做好肛门护理,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肛门的干净与干燥。
总结
肛周脓肿患者在实施手术后极大概率会出现肛瘘的情况,因此建议患者如果能够保守治疗,建议肛周脓肿患者先不要实施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必须实施手术治疗,那么在排除手术原因的情况下,术后患者应该积极采取妥善的预防举措,有效避免因为肛周脓肿复发最终发展成为肛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