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脑梗死,也被称为脑梗塞或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进而引发相关神经功能缺损表现的一种疾病。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了解脑梗死的早期识别与预防措施,对于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脑梗死的早期识别、预防措施以及相关数字信息等方面,为大家进行科普。
二、脑梗死的早期识别
脑梗死的早期识别对于及时治疗、减轻病情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脑梗死的一些早期症状,供大家参考:
面部不对称与嘴歪斜:观察患者的面部是否对称,注意嘴角是否歪斜。这些症状可能是脑梗死的前兆。
肢体无力或笨拙:让患者举起两个胳膊,观察是否有一侧胳膊没劲或笨拙的情况。这些症状可能表明脑部血管阻塞影响了运动功能。
语言障碍:注意患者的说话是否清晰,是否难以理解他人语言。这些症状可能表明脑梗死影响了语言中枢。
视觉问题: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视力模糊、双重视觉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脑梗死影响视觉神经所致。
头痛、眩晕与行走困难:突发的剧烈头痛、眩晕或行走困难也可能是脑梗死的早期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脑部缺血、缺氧有关。
为了便于记忆和识别,我们可以采用“120”口诀:“1”代表观察面部是否对称、嘴是否歪斜;“2”代表检查两只胳膊是否有一侧无力或笨拙;“0”代表聆听患者语言是否清晰、有无理解障碍。若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前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
三、脑梗死的预防措施
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旨在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和减轻病情。以下是具体的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措施:
控制血液粘稠度: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规律进行适度的运动,保持清淡饮食,并确保每日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控制血糖、血脂: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我们可以保持血糖和血脂在正常范围内,进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预防脑梗死的一级防线。
二级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已经发生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控制病情发展,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避免用药误区:在服用药物时,应避免出现他汀药物和阿司匹林药物单独服用等常见用药误区,以免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三级预防措施:
手术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对于发病时间较短的患者,可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于发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可使用动脉溶栓治疗或手术机械取栓治疗。
药物治疗:辅助使用抗凝药物等,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波立维、华法林等,有助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四、相关数字信息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脑梗死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脑梗死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也居高不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加强脑梗死的早期识别与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五、总结
脑梗死,这一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通过学习和掌握脑梗死的早期识别与预防措施,我们能够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减轻病情对患者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对于已出现脑梗死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减轻病情,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