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儿童即使短时间留在车内也有死于高温的风险。仅在美国,1999年至2007年间就报告了231起儿童车内中暑死亡事件。其中80%的儿童无人看管。同样在以色列,2008年至2019年间报告了800多例车内儿童中暑,其中35例导致死亡。热相关疾病有众多表现,家长及学校老师能早识别、早干预和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本文从以上几点进行阐述。
常见的表现及干预措施
1.痱子(热疹)。痱子是新生儿中的常见表现,温暖气候也会出现。若将患者置于凉爽的环境中,并同时采用减少出汗的措施,比如穿宽松的浅色衣服和洗凉水浴,该疾病通常能缓解。有时,需采用炉甘石洗剂、皮质类固醇等外用疗法,或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来减轻瘙痒。痱子会在极少数情况下引起继发感染(如脓疱疮),此时应采用抗生素治疗(如外用莫匹罗星)。
2.热晕厥。热晕厥是指在炎热环境下发生头晕、直立性低血压和晕厥。热晕厥常发生于大量活动后仍然站立或在活动过程中迅速改变体位的患者,其核心体温正常,精神状态能在采取仰卧位后迅速恢复正常。应将患者转移至凉爽环境,并口服补充含盐液,直至患者不再有直立性生命征改变。若效果不佳,应维持患者仰卧位直至血容量得到充分补充。
3.热痉挛。热痉挛是指可能在炎热环境下活动时或活动后发生的痛性肌肉痉挛。其常累及腿部、腹部或手臂的大型肌群。患者的核心体温可正常或升高。但不会超过40℃。应让患者饮用含盐液体,放松、拉伸并按摩受累肌肉,以减轻急性不适。
4.热抽搦。热抽搦可能会导致过度通气,从而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面神经征、喉痉挛或自发性手足痉挛。患者常诉口周感觉异常。核心体温可正常或高达40℃。应将患者转移至凉爽环境,这通常能缓解症状。若缓解不明显及时拨打120。
5.热衰竭。热衰竭患者具有已知的热暴露史,并可能包括:心动过速、出汗(锻炼时尤其明显)、恶心、呕吐、头痛、疲劳、无力、头晕、晕厥(但可迅速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严重口渴、精神状态正常或对降温处理反应迅速(30分钟内)的轻度意识模糊、轻中度脱水的征象。应立即停止锻炼,并转移至凉爽环境,脱掉多余衣物,并给予含盐的冷饮料。上述措施对大部分轻度热衰竭患者有效,若效果不明显,及时拨打120。
6.热射病。核心体温高于40℃,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需及时拨打120。
中暑的预防
若要成功预防热相关疾病,就需明确环境造成热应激的可能性,并在户外活动时适当适应周围环境温度的升高。具体措施包括:
1.限制活动。在天气情况显著增高热损伤的风险时,要减少户外活动。高达70%的中暑风险归因于湿度过高,其次是太阳辐射增强(20%)和温度升高(10%)。其措施包括:更频繁地中断活动,保障有阴凉的休息区,将活动安排在一天中气温较低的时段,在中暑风险过高时取消活动。患病或处于疾病恢复期的儿童应避免或限制运动。
2.维持补液。安排好休息和补液间歇并积极鼓励饮水对儿童而言非常重要,因为与成人相比,儿童在发生脱水时,更容易出现补液不足。有指南建议,假定运动前的机体水合状态正常,那么9~12岁的儿童应在运动时每20分钟补液100~250mL,青少年可每小时补液1~1.5L。
3.穿着恰当。儿童应穿着吸汗的宽松单层浅色衣物,以尽量增大对流散热和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4.热适应。热适应是预防热衰竭和热射病的最佳方法。热适应所需的暴露次数和暴露持续时间因年龄而异。例如,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可在连续4日的有限热暴露后适应环境。而年龄较小的学龄儿童通常需要长达14日的暴露才能达到同样的生理学终点。一般而言,热适应应该持续7~14日,并逐渐增加体力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