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是生命延续的开始,而分娩是一个新生命真正意义上的诞生。对于一个呱呱坠地的小婴儿,我们会欣喜若狂,也会手足无措。他(她)健康吗?他(她)的眼睛怎么没有睁开?他(她)能听见我说话吗?……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各种各样的担忧也接踵而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宝宝的听力问题:如何做好宝宝听力保健。
从计划怀孕开始,准妈妈怀孕之前应首先做好优生优育咨询和孕前检查,加强夫妻孕前或产前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孕期应当适当活动,保持愉快的心情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影响胎儿发育的外界因素进行干预:远离放射性辐射,远离噪音如歌舞厅、酒吧、音乐广场等,慎洗桑拿浴,避免疱疹、风疹、梅毒、腮腺炎、流感等病毒和巨细胞及弓形体等感染,禁止吸烟喝酒以及勿饮酒精类饮料。避免。另外,孕期使用耳毒性药物,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受到放射性损伤以及热辐射(如洗桑拿浴)等,都有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耳聋。因此,在孕期一定要避免感染。孕期使用药物也需要十分谨慎,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孕期服用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内耳的感音神经组织导致宝宝听力下降如必须使用,则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如何做好宝宝听力保健?
宝宝出生后至3岁是宝宝生长发育关键期也是儿童言语和认知能力发育的重要时期。该阶段出现听力损失不易发现,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务必抓好3岁前的听觉保健,宝宝需要在保护中发展。
1.外耳中耳保护:保持外耳和中耳洁净,预防中耳疾病。应该做:(1)正确的哺乳及喂奶,防止呛奶。婴儿溢奶时应当及时、轻柔清理。(2)洗头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和耳进水。(3)避免头部外伤和外耳道异物。(4)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以免并发中耳炎。不要用力擤擦鼻涕,保持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有鼻涕时,要一个鼻孔一个鼻孔擤,用手堵着一个鼻孔,擤出另一个鼻腔里的鼻涕,不能用手同时捏住两侧的鼻孔,否则容易损伤鼻腔和耳朵。(5)不要自行清洁外耳道,避免损伤;不要忽视耳流水、流脓、流液;不要热油或冷油、草药或民间疗法治疗任何耳部疾病;不要在脏水里游泳和洗澡。
2.内耳保护:保护内耳毛细胞免受伤害。应做到:(1)远离强声或持续的噪音环境,避免使用耳机。(2)有耳毒性药物致聋家族史者,应主动告知医师。禁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庆大霉素、卡拉霉素、链霉素等。(3)积极治疗腮腺炎、脑膜炎等疾病,注意其听力变化。切记:毛细胞受损不能再生。宝宝出生后48小时到出院前,必须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筛查通过的宝宝必须定期进行0~6岁儿童听力保健检查。定期体检是预防儿童迟发性听力损失、中耳炎等重要措施。专家共识建议在6月龄、12月龄、24月龄和36月龄进行一次听力筛查,3岁后每年查一次,至6岁。
什么情况下及时就医?
耳部异常表现和听觉发育问题预警及时就医。1.耳部异常的表现:儿童耳部及周围皮肤的异常;外耳道有分泌物异常增多或异常气味;有经常频繁拍打或抓耳部的动作;有耳痛、耳痒、耳胀等症状诉求。2.听觉发育问题预警(同龄儿童发育水平比较):3月龄对很大声音没有反应;6月龄发音少,不会笑出声;8月龄听到声音无反应;12月龄不会挥手表示“再见”或拍手表示“欢迎”,呼唤名字无反应;18月龄不会有意识叫“爸爸”或“妈妈”等;2岁无有意义的言语;2岁半不会说2~3个字的短语;3岁不能和其他儿童交流、游戏,不会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果体检提示儿童对声音反应迟钝或语言发育迟缓,不要大意,应当重视,及时就诊。
听力障碍儿童特点
听力障碍包括轻度、中度、重度。听力障碍轻中度儿童行为特点:异常的烦躁或孤独,不愿交流;注意力不集中,常常答非所问:反问较多,常把电视机音量调大;唱歌或做操时合不上节拍等。听力障碍重度儿童行为特点:过分安静的睡觉,常被视为老实;多动或易怒,常被误认为多动症;喜欢自个玩、不合群,可能被视为孤独症;头后仰,走路不稳(合并前庭异常)。
每位家长都是宝宝的听力的守护者,家长们在生活中要适当关注孩子的听力状况,按时进行儿童体检,完成听力筛查,保驾护航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