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救”在你身边:心肺复苏你学会了吗?  
2024-06-11 16:03:25
作者:李春
作者单位:兴安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总是难以预料,时常有某某因突发心脑血管等疾病晕倒猝死,因溺水、触电、中毒等意外猝死的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心跳呼吸骤停事件,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至关重要,心肺复苏是抢救此类病人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的救命技术。下面让我来为大家对心肺复苏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宣教,让更多的人在关键时刻能够伸出救命之手。

什么是心肺复苏呢?

心肺复苏(CPR)就是对突发的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所采取的紧急救命急救技术,它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除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后机体循环呼吸功能发生停止,发生严重的缺血缺氧。心肺复苏能为患者建立临时有氧人工循环,以确保患者心、脑等重要脏器有氧血液循环,其目的是促进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为患者的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后又如何急救呢?

心肺复苏有严格的时效性,每延期1分钟复苏成功率降低10%,抢救以秒计算,时间就是生命分秒必争,复苏的黄金时间4~6分钟。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对抢救至关重要。包括: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基础生命支持:即判断意识、大动脉搏动及呼吸是否存在,呼救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放置复苏体位,人工心脏按压,清除口腔异物,人工呼吸,循环持续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气管插管及使用呼吸机,应用抢救药物,尽早除颤,脑保护措施,如保持低温及脑细胞保护药物,防治并发症等。面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首先要判断是否意识丧失,对着患者双耳大声呼唤并拍打其双肩,观察是否有反应,如果没有反应,立即呼叫急救电话(120),并告知患者所在位置和病情,同时让周围人协助寻找是否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备。将患者平放在地面或硬板床上,保持患者头部、颈部和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解开患者紧身衣物和腰带等,同时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和心跳,触摸大动脉是否搏动(10秒钟内)。如果没有立即胸外按压,要保持按压节律和按压深度稳定,尽量避免按压中断。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观察患者口腔是否有异物堵塞,如有异物,应迅速清除,使用仰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打开气道。在确保气道开放后,进行人工呼吸,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巴封住患者嘴巴进行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钟以上,潮气量500~600ml避免过度通气,观察胸部是否隆起,吹气完毕后松开患者鼻子,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进行2次人工呼吸(30:2),每2分钟进行评估一次。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或患者恢复意识之前,应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如有AED或除颤仪,按照设备操作提示尽快使用。

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具体方法

1.成人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找准按压部位,在两侧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部,如果无法准确判断,也可以按压胸骨中下1/3的交界处;抢救者将一手掌根部紧贴按压部位,另一个手掌放在手背上,两手指平行重叠扣紧,使手指脱离胸壁,将双臂绷直,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频率100~120/分钟次;按压时要有规律性,下压与向上放松的时间相同,不能间断,不能跳跃式按压,更不可冲击按压,以免造成二次伤害,严禁按压胸骨角、剑突下及左右胸部。

2.儿童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成人按压方法相同,垂直向下按压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约5厘米,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确保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恢复原状。

3.婴幼儿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用双手环抱按压或单掌环抱按压,垂直向下按压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深度大约厘米,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同样需要确保按压有规律,并避免用力过猛或过于频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需要注意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要确保自身安全以及患者所处环境的安全,避免在危险环境下进行急救操作;要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意识丧失以及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操作,避免误判导致不必要的伤害;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方法非常重要,在进行操作时要注意按压频率、深度以及节奏等要素的正确性,同时要注意保持气道开放以及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要尽量避免中断操作,如果需要换人进行操作或者需要进行其他必要的操作(如使用AED设备)时,要确保操作的连贯性和有效性;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病情发展情况,如有必要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急救措施或者进行其他必要的医疗干预。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