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运动神经元病(MND))大家可能会感觉陌生,但是说到“渐冻症”,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像霍金、蔡磊这些社会名人都患有这种疾病。“渐冻症”其实是运动神经元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学名为肌萎缩索硬化(ALS),那么运动神经元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种神经科罕见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涉及遗传机制、兴奋性毒性、神经营养因子障碍、病毒感染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假说,目前普遍认为是遗传易感个体在氧化应激损害以及兴奋性毒性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运动神经元损害,从而致病。
研究表明,ALS发病和HIV、朊病毒感染相关,这些患者免疫功能测定结果异常。另外部分学者发现ALS的发病和一些金属中毒或某些金属元素缺乏相关,比如血浆和脑脊液中铝含量增高,这些超量的铝可引起前角细胞中毒。该病多为散发,5%~10%的患者有家族史,最常见的致病基因是SOD-1基因,近年来陆续发现其他基因突变位点,这些基因位点有望为ALS发病机制的研究带来希望。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兴奋性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等)的神经毒性作用可能在ALS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临床表现
运动神经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约每年1~3/10万,起病隐匿、缓慢进展。脑和脊髓中有一种特定的神经细胞名为运动神经元,它们能控制肌肉产生随意运动,而运动神经元病会选择性损害运动神经元,导致患者出现肌无力、肌萎缩、肢体僵硬等症状,犹如被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症”。
根据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部位的不同,将运动神经元病分为4大类,其中进行性脊肌萎缩和进行性延髓麻痹仅累及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受累者为原发性侧索硬化仅累及上运动神经元,而上下运动神经元均受累者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升高、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表现为骨骼肌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颤动,因此不同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病是上述症状体征的不同组合。
1.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为最常见类型,少数为家族性。常见症状为一侧或两侧手指活动笨拙、无力,随后出现手部小肌肉萎缩,逐渐波及前臂、上臂肌肉。随病程延长肌无力、肌萎缩扩展至颈部和躯干,最终累及面部肌肉以及咽喉肌,受累部位常见明显肌肉跳动,双上肢肌张力不高,但双下肢肌张力高,四肢腱反射通常亢进、病理征阳性。延髓麻痹常常出现在疾病晚期,表现为舌肌萎缩、颤动,伸舌困难,咀嚼无力,多于3~5年内死于呼吸衰竭或肺部感染。
2.进行性脊肌萎缩:常见首发症状为双上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可见肌肉跳动,逐渐波及近端肌群,晚期发展至全身肌肉萎缩、乏力,最终死于呼吸衰竭或肺部感染。多有家族遗传史,进展缓慢,病程可长达10年以上。
3.进行性延髓麻痹:主要表现为发音含糊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咀嚼无力,舌肌明显萎缩、伴肌束颤动。相对少见,病情进展速度较快,多在起病后1~2年内死亡。
4.原发性侧索硬化:常见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僵硬、乏力,逐渐累及双上肢,一般不出现肌肉萎缩及肌肉跳动。临床罕见,进展缓慢,生存期较长。
辅助检查
要早期诊断运动神经元病,除了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以外,还需要完善神经电生理检查、血清特殊抗体检查、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少数需要行肌肉活检协助诊断。
1.同芯针肌电图: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其他检查手段不能替代的。肌电图可以发现患者延髓、颈段、胸段与腰骶部各神经节段所支配肌肉出现失神经支配和神经再生支配的特征。
2.影像学检查:不能提供确诊依据,但有助于鉴别颈椎病、腰椎病等。
3.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正常或蛋白轻度升高,免疫球蛋白可能升高。
4.肌肉活检: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样改变,由于属于有创检查,目前较少作为本病诊断依据,主要用作与其他相关疾病鉴别。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中年后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以肌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震颤,伴病理征阳性、腱反射亢进等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感觉障碍,肌电图呈典型神经源性改变,通常可做出诊断。本病临床表现多样,要注意与颈椎病、腰椎病、平山病、脊髓空洞症、肯尼迪病、脊髓性肌萎缩、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及预后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预后不良,需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治疗手段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1.病因治疗:利鲁唑是一种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药物,可一定程度延缓病情发展,但价格昂贵;大剂量的维生素E以及;经细胞营养剂(ATP、胞二磷胆碱等)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抗GM1抗体阳性的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可阻止抗GM1抗体和相应抗原的结合,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还利用基因治疗达到促进神经元再生、保护神经元的目的。
2.对症治疗:包括对吞咽困难、呼吸困难、构音障碍、肢体痉挛、肌肉疼痛、营养障碍等并发症以及伴随症状的治疗,主要有呼吸支持、营养管理、心理治疗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