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并导致骨脆性增加,易致骨折的一种疾病。是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
2.骨质疏松症的特点:无声无息,患者往往等到骨折才知道; 女性比男性多,女性约占70%,男性约占30%:绝经后女性激素分泌锐减,加速骨质的流失;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亦相继上升。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原因主要与年龄、性别、家族遗传、内分泌失调、药物副作用、生活方式等有关。发病的机理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失衡,导致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分原发性--老年性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继发性--药物引起,比如:激素。
3.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疼痛以腰背痛多见,骨折好发于胸腰椎、髋部及前臂远端。医生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骨密度测定、X线检查、骨转换标志物检测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二、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理论
中医将骨质疏松症归属为“骨痿”。发病因素:肾虚、脾虚、血瘀。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认为,骨之强劲与脆弱是肾中精气盛衰的重要标志。现代医学认为,肾虚的实质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发生了紊乱成骨功能下降,发生骨质疏松。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若脾胃功能衰退,则精血亏虚,血虚不能营养,无以生髓养骨,而致骨质疏松,血瘀是骨质疏松症的促进因素,王清任《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由上述因素造成骨质疏松症,从而出现腰腿疼,身高变矮,驼背,骨折等症状。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原则:辨证施治—因人而宜、整体调节;补肾壮骨—固先天之本,以抗衰老;健脾益气—运后天之气,以生精血;活血通痹—标本兼顾、控制骨痛。
三、中医药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
1.中药治疗: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中药外治法。中药汤剂可根据医嘱用药;中药外治法包括中药熏洗、中药贴敷等,这些方法能够通过皮肤吸收药物,达到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作用。中成药则包括六味地黄丸、金水宝胶囊、仙灵骨葆胶囊等,这些药物具有补肾壮骨、填精益髓的作用,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2.中医治疗:中医非药物治疗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这些方法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和不适。针灸治疗可选取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推拿治疗可采用揉法、捏法、拨法等手法,拔罐和艾灸也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3.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包括中药与钙剂、维生素D等西药联合使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副作用;如中药汤剂可与钙尔奇D、罗盖全等西药联合使用,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可与钙尔奇D联合使用等;需要注意的是,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
饮食调养:(1)补充钙质: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腐、海带、鱼类等,有助于提高骨密度.(2)控制钠摄入:减少盐的摄入,以降低骨质流失的风险。(3)适量蛋白质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蛋、奶制品等,以满足骨骼生长和修复的需要。增加维生素D和K的摄入:多晒太阳和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 食物,如鱼肝油、蛋黄、奶酪等,以及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坚果等。
运动锻炼:(1)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和骨骼健康。(2)负重运动:如步行、跑步、跳舞等,可以增加骨骼负重,促进骨密度提高。(3)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骼稳定性。(4)平衡训练:如瑜伽、太极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平衡能力,降低骨折风险。
心理调适:(1)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2)寻求心理支持:如有需要,可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以缓解心理压力。(3)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和减轻心理压力。(4)社交互动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情感。
总之,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但也不要盲目用药,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同时要注意预防及保健减缓钙的流失,减轻疏松症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