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概述
霉菌性阴道炎,也被称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或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它是由假丝酵母菌(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这种病症在女性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由于其反复发作的特性,常常给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二、病因分析
1、假丝酵母菌感染
假丝酵母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它存在于女性阴道内,与其他微生物保持共生关系。然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阴道内环境改变时,假丝酵母菌会大量繁殖,打破菌群平衡,导致感染。
2、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会破坏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导致其他微生物受到抑制,而假丝酵母菌则趁机大量繁殖,引发感染。
3、妊娠
妊娠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特别是雌激素水平的升高,会使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为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升高,导致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酸度上升,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
5、免疫系统受损
艾滋病(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等,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受到假丝酵母菌的侵袭。
6、个人卫生习惯
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长期使用护垫、穿着紧身化纤内裤等,可能导致阴道内环境潮湿、闷热,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的生长。
7、其他因素
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严重疾病导致身体虚弱等,也可能增加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
三、症状表现
1、外阴瘙痒
瘙痒是霉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到外阴部持续的或间歇性的瘙痒,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瘙痒通常在夜间加剧,导致患者难以入睡。
2、白带异常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通常会出现白带异常的情况。白带会变得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并可能伴有异味。这是由于假丝酵母菌感染导致阴道内环境改变,使白带产生量和质地发生变化。
3、外阴及阴道内部烧灼感
患者可能会感到外阴和阴道内部有烧灼感,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刺激和充血所致。烧灼感可能会加重瘙痒和不适感。
4、外阴红肿
霉菌性阴道炎可能导致外阴红肿,有时还可能伴有抓痕或脱皮。红肿是由于炎症引起的局部充血和水肿。
5、阴道黏膜红肿
阴道黏膜也可能出现红肿的情况,有时阴道内部可见白色块状物,这是假丝酵母菌感染后形成的菌丝和炎症分泌物。
6、尿痛和性交痛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尿痛和性交痛的症状。尿痛是由于炎症蔓延到尿道口引起的,而性交痛则是由于阴道黏膜充血和水肿所致。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
首先观察患者是否有外阴瘙痒、白带异常(如豆腐渣样白带)等典型症状,以及是否伴有阴道内烧灼感、外阴红肿等。
2、实验室检查
白带常规检查:通过检测阴道分泌物的PH值、清洁度等,以及镜检滴虫或霉菌,进行初步诊断。
涂片检查: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涂片,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否有霉菌菌丝或孢子,提高诊断准确性。
3、其他检查
对于反复发作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并找到最佳治疗方案。
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做出准确的霉菌性阴道炎诊断,并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五、治疗方法
1、改变阴道酸碱度
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因此采用碱性溶液冲洗外阴、阴道,改变阴道的酸碱度,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可使用2%~4%的小苏打水冲洗阴道,每日1~2次,2周为1疗程。冲洗后要拭干外阴,保持外阴干燥,以抑制念珠菌的生长。
2、局部用药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如克霉唑栓、硝酸咪康唑阴道软胶囊等。这些药物可直接作用于阴道黏膜,杀灭假丝酵母菌,缓解炎症症状。
3、全身用药治疗
对于未婚女性以及不宜采用局部用药的患者,可选用口服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氟康唑胶囊、伊曲康唑胶囊等。这些药物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阴道黏膜,杀灭假丝酵母菌,达到治疗目的。
六、预防与护理
1、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
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部,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液或香皂。勤换内裤,选择棉质透气的内裤,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
2、合理使用抗生素
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破坏阴道内的菌群平衡。如有必要使用抗生素,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3、控制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4、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5、避免不洁性交
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交和多个性伴侣。
霉菌性阴道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女性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通过了解霉菌性阴道炎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女性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预防霉菌性阴道炎的重要措施。希望本文的科普内容能对广大女性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