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八项注意
2024-06-18 16:45:55
作者:唐人会
作者单位:四川省屏山县人民医院

虽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病情慢性迁延反复,但只要患者能坚持接受治疗,并在生活中加强预防,能有效提升治愈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措施吧。

自我保健

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保健工作,能够有效预防反流性食管炎。胃酸反流主要和饮食习惯相关,长期食用高脂肪、高油、高糖及不易消化的粗纤维食物,极有可能引起反流性食管炎。进食时宜缓慢,一般早餐、中餐吃到七八分饱,晚餐五六分饱即可。有慢性咳嗽或长期便秘者,应积极治疗。若出现肠胃不适症状,判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可通过嚼口香糖的方式,刺激唾液分泌,对不适症状起到改善作用。

营养搭配

造成反流性食管炎的一大原因便是营养搭配不均衡,加强饮食成份调配能有效预防疾病。首先,脂肪摄入量过多,胃排空速度慢,容易刺激胆囊收缩素的释放,影响食管末端的括约肌的张力,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进而引发反流性食管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通常建议每日脂肪的摄入量不超过60g,动物脂肪<植物油脂。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蛋白质能刺激胃部分泌胃泌素,增加食管末端括约肌的张力,有效抑制胃酸反流。因此,可食用虾、鱼、鸡蛋清、豆制品、牛奶、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

饮食禁忌

在日常饮食中,需要注意饮食禁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因此冬天应多吃鸡肉、羊肉等温热食物,夏季多吃黄瓜等清淡、凉性的食物,秋季多吃香蕉、苹果等生津润燥类的食物,少吃辛辣、带有刺激性的食物,防治灼伤胃阴。按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过热、粗硬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和调味品如胡椒、芥末等;禁饮浓茶、烈酒的刺激性饮品;避免食用高脂肪或油腻的食物,如炸鸡、油条等油炸食物;避免巧克力、咖啡、果糖、柠檬等,限制饮用碳酸类饮料,如可乐、雪碧等,不宜食用产气食物,如洋葱、萝卜、土豆、芋头、红薯等。

良好作息

良好的作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注意。在用餐过后,应保持至少半小时的站立,尽量不频繁弯腰或平躺。在睡觉前的2~3小时内不得进食,比如睡前饮用浓茶、用餐,以免在睡眠过程中食品刺激胃部分泌胃酸而引发反流情况。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多开窗通风,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促进胃部消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

健康体重

过度肥胖者腹腔压力会升高,很容易造成胃液反流,尤其当人体处于平卧位时,该症状会更加严重。因此,肥胖人群应积极减重,适当进行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重,从而有效地改善反流症状。避免举重、过度弯腰等增加腹内压的动作和姿势,尽量少穿紧身衣裤,避免将腰带扎得过紧等。

戒烟戒酒

长期吸烟、饮酒是引发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香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将对食管末端括约肌功能产生影响。相关研究表明,若在20分钟之内连续吸两根烟,食管末端压力将会降低50%。同时,长期吸烟将对食管黏膜的血流量产生不良影响,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影响人体免疫力,进而对食管黏膜恢复造成影响,继而出现反流性食管炎。另外,长期饮酒也将引发反流性食管炎。酒精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大量、长期饮酒将刺激胃部分泌大量的胃酸,特别是烈性白酒,将导致食管蠕动的收缩波频率降低,进一步加剧胃酸反流症状。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应当从戒烟、戒酒做起,即便无法彻底戒除,也应当控制减少量。

体位关系

部分患者在白天日常办公和学习时,没有明显的反流症状,但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感到烧心,尤其是一部分老年人在午饭过后喜欢午睡并采用平卧的方式,这种体位很容易出现胃酸反流情况。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20~30度,或将枕头垫高头部10~20厘米。同时,在睡觉前服用吗丁啉可以有效预防胃酸反流。

良好情绪

良好的情绪能促进肠胃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如果长期郁闷、烦躁的情绪不仅将对肠胃消化产生影响,同时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对于烦心的事情,给予与他人沟通,寻求解决办法,有效预防反流性食管炎。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