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即指体温异常升高,是儿童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正常小儿体温:肛温波动于36.9-37.5℃之间,舌下温度比肛温低0.3-0.5℃,腋下温度为36-37℃,一天内波动<1℃。儿童发热常指腋下温度>37.4℃,根据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
一、儿童发热时的预警症状
5岁以下发热儿童疾病警示分级评估
症状和体征 |
绿区—低危 |
黄区—中危 |
红区—高危 |
皮肤黏膜颜色 活动 呼吸 循环 其他 |
皮肤、口唇和舌颜色正常 对外界反应正常,愉悦或微笑,清醒或可迅速唤醒,正常哭闹或不哭闹 正常 皮肤、眼睑无水肿,黏膜湿润 无中危、高危表现 |
皮肤、口唇、舌颜色苍白 对刺激反应迟缓,仅在延长刺激下保持清醒,不笑 鼻翼扇动,呼吸急促;呼吸频率>50次/分(6-12个月龄),呼吸频率>40次/分(>12月龄),血氧饱和度<95%,肺部听诊湿啰音 黏膜干燥、皮肤弹性减低、难喂养、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尿量减少 持续发热>5天,肢体或关节肿胀,新生肿块直径>2cm |
皮肤、口唇、舌颜色苍白,有斑点,呈青色或蓝色 对刺激无应答,明显病态,不能被唤醒或不能保持清醒,衰弱,尖叫或持续哭闹 呼吸急促;任何年龄>60次/分,中重度的胸部凹陷 皮肤弹性差 体温:0-3月龄>38.0℃,3-6月龄>39.0℃,出血性皮疹,囟门膨隆,颈强直,癫痫持续状态,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局灶性癫痫发作,呕吐胆汁 |
处于“绿区”的发热儿童可在家中护理,但需了解何时需要进一步就诊。如果发热儿童存在“黄区”的临床表现,应尽快就诊;如果发热儿童存在“红区”的临床特征,应立即就诊。
二、儿童发热管理目标:
①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②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③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
三、发热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 遵循5R原则:即合适的病人(right patient)、合适的药物(right drug)、合适的剂量(right dose)、合适的给药时间(right time)和合适的给药途径(right route)。
-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退热。
- 2月龄以内婴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
-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
- 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何用;
- 哮喘患儿应在对其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使用退热药;
- 肝功能异常伴发热时可选用布洛芬;
- 肾功能损伤中度及以上异常或肾功能不全患儿伴发热时禁用布洛芬,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9、布洛芬不用于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儿的解热镇痛治疗,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10、出血性疾病患儿伴发热时,需权衡利弊,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11、KD急性期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抗炎治疗,无需使用其他解热镇痛药;
12、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在G6PD缺乏症的患儿禁用;
13、不推荐在疫苗接种后预防性使用退热药;
14、不推荐使用解热镇痛药治疗全身麻醉术后恶性高热、中枢性发热、外胚层发育不良;
15、恶性肿瘤患儿解热镇痛药的使用需权衡利弊。
WHO推荐使用的儿童退热药
变量 |
对乙酰氨基酚 |
布洛芬 |
体温下降时间 |
1-2h |
1-2h |
起效时间 |
<1h |
<1h |
达峰时间 |
3-4h |
3-4h |
作用持续时间 |
4-6h |
6-8h |
适用年龄 |
2月龄及以上 |
6月龄及以上 |
给药途径 |
口服、栓剂 |
口服、栓剂、静脉 |
每次最大剂量 |
600mg或15mg/(Kg.次)(以两者中较低剂量为准) |
400mg或10mg/(kg.次)(以两者中较低剂量为准) |
每日最大剂量 |
2.0g或2岁以下60mg/(Kg.d),2-12岁75mg/(Kg.d)(以两者中较低剂量为准) |
2.4g或40mg/(kg.d)( 以两者中较低剂量为准) |
注:退热药起效时间一般在30-60min内。
四、各国指南均不推荐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如酒精擦拭、温水沐浴、灌肠降温、冰袋退热、捂汗退热等均不推荐。
综上所述,发热是机体对致热源的反应,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并存。退热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需注意特殊情况下解热镇痛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