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什么样的肠息肉容易癌变?有一种要格外当心
2024-06-12 16:42:26
作者:邹燕蕾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座工厂,那么肠道则是工厂里的“加油站”和“下水道”,主要负责体内的脏活累活,各种食物在这里被分解、吸收,每天勤勤恳恳的工作,为人体吸收水分和营养,并阻挡肠道中的有害物质。

但随着多方面因素的刺激(如遗传、饮食、炎症),导致肠道黏膜发生病变,逐渐突出于肠腔表面,形成一块“肉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息肉。

一提起息肉,很多小伙伴立即想到癌症,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吗?今天,我们一起解开关于肠息肉这道难题。

认识腺瘤型息肉和非腺瘤型息肉

我们通常把肠道息肉分为腺瘤型息肉和非腺瘤型息肉。

腺瘤型息肉 ——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终有一天,它一定会癌变。

腺瘤型息肉包括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混合型腺瘤,此类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随着体积的增大,癌变的几率会随之升高:

当腺瘤体积小于1cm时,癌变几率为0.3%~1.3%;

当腺瘤体积大于1cm,小于2cm时,癌变几率为3.6%~9.5%;

当体积大于2cm时癌变几率为6.8%~46%。

虽然,此类腺瘤癌变几率非常高,但它也有另一种称呼——懒癌!一般来说,从息肉到腺瘤性息肉,最终形成腺癌这一过程,需要10年时间,也就是说,此类腺瘤有足够的时间被发现并切除它。

非腺瘤型息肉 ——癌变风险较小,但也不是100%不癌变。

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不是100%不会癌变,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如何治疗息肉?

在临床中,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1.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2.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

3.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黏膜肌层或浸润黏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黏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4.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肠息肉切除以后便高枕无忧了吗?

根据研究表明,肠息肉复发的风险区是术后五年,因此,肠息肉切除患者一般建议术后每年做一次复查,连续2~3年不复发后方可转变为每3年做一次肠镜,由于不同患者的肠息肉复发率并不相同,需要医生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复查方案。

肠镜检查对于发现息肉至关重要

很多肠息肉患者是没有临床症状的,都是在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腹胀、排便规律改变等症状,因此经常被忽视。

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进行结肠镜筛查,特别是高危人群,包括:①年龄>45;②有肠癌家族史;③喜食高油脂、腌制、熏制食物的人;④长期抽烟、喝酒、缺乏运动的群体;⑤进行过胆囊切除的群体,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

如何有效预防肠道息肉?

合理饮食。日常生活中应减少脂肪与红肉的摄入量,多吃水果、蔬菜,补充膳食纤维,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同时还要戒烟戒酒。

适量运动。每天应定时定量地进行运动,保持正常的体重,避免肥胖,适量地运动还能促进肠道的蠕动,预防便秘的情况发生。

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道炎症等,一旦发现有这些情况发生,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

定期检查。不管是预防哪种疾病,都应该重视身体检查,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