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慢阻肺科普小常识,你了解吗
2023-09-06 17:31:35
作者:莫小兰
作者单位: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慢阻肺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是呼吸道内科的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体,发病以后会有咳嗽和咳痰的症状,夜间咳嗽非常明显,如果病情加重,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等严重后果,那么,什么样的症状是慢阻肺呢?慢阻肺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 慢阻肺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吸烟和长期暴露于有害气体或颗粒物(如空气污染、工业化学物质、生物质燃烧等)引起,约有80%至90%的慢阻肺患者与吸烟有关。吸入的烟草烟雾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刺激和损伤气道黏膜,引发气道炎症和纤维化,导致气道壁增厚、黏液分泌增多和支气管痉挛,最终导致气道狭窄和阻塞。长期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也会增加慢阻肺的风险。这些有害物质包括空气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臭氧等)、工业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等)以及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烟雾(如柴火、煤炉烟雾等)。

2 慢阻肺的症状都有什么呢?

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怀疑自己患有慢阻肺,那么,慢阻肺的症状是什么呢?

长期咳嗽是常见症状,最初可能是干咳,后来可能伴有痰。患者通常会产生大量的黏液,导致咳嗽带有痰,痰可能是白色、黄色或绿色的。呼吸困难是主要特征之一。最初可能只在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时出现,随着疾病的进展,呼吸困难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存在。患者可能会感到呼吸急促,尤其是在进行轻微活动时。患者的呼吸声可能会变得响亮、粗糙或者带有哮鸣音。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闷或紧迫感,这是由于气流受限引起的。患者可能会经历急性加重的阶段,即所谓的“肺炎发作”,这时症状会加重,包括咳嗽、咳痰增多、呼吸困难加重等。值得一提的是,慢阻肺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可能因人而异,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只有医生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给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3 得了慢阻肺怎么办?

如果您或是您的家人已经确诊慢阻肺,就应该注意在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预防疾病加重。

戒烟是对慢阻肺患者最重要的措施,可以减缓疾病进展并改善肺功能。如果你是吸烟者,尽一切努力戒烟,可以咨询医生或寻求专业戒烟辅导的帮助。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按时、按量服用所开具的药物。这可能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类固醇、磷酸酶抑制剂等,以减轻症状、减少气道炎症和改善呼吸功能。与医生保持定期的随访和复诊,监测疾病的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及时报告任何症状的变化或加重,以便医生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建议。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肺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和提高身体机能。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游泳、瑜伽等。开始时可能需要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时间。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化学物质和烟雾,确保室内空气清新和通风良好。佩戴口罩或其他适当的保护装备,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和损伤。均衡饮食,摄入丰富的蔬果、全谷物和蛋白质,避免摄入过量的盐、糖和脂肪。保持正常体重,控制血压和血脂。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以预防与呼吸道感染相关的并发症,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慢阻肺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寻求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减轻焦虑和抑郁。

4 慢阻肺如何预防?

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方法很简单,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不吸烟是预防慢阻肺的最有效措施。如果你是吸烟者,努力戒烟可以显著降低患慢阻肺的风险。寻求医生或专业戒烟辅导的帮助可以提高成功戒烟的机会。尽量避免长期暴露于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环境中,如空气污染、工业化学物质、生物质燃烧等。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佩戴口罩或其他适当的保护装备,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良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通风,避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和燃烧物品,如柴火、煤炉烟雾等。使用空气净化器或空气清新剂也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肺功能和身体健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游泳、瑜伽等。在锻炼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适度。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