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LARS综合征?
LARS综合征(LARS)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疾病,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LAR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频繁、便秘、便失禁及肛门痛等。病人的症状在手术后的六个月是最显著的,随着功能的逐渐代偿,病人的症状也会有一定的缓解,两年后就会趋于稳定。LARS综合征的发生与直肠手术后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状态的变化有关,其功能代偿机制不完全。直肠特别是直肠壶腹部切除术后,会使直肠的储便能力显著降低,对水分的吸收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同时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大便稀。在低位直肠手术时,由于盆底神经的损伤,会对排便反射产生一定的影响。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是控制大便的重要部位,术后容易造成括约肌损伤,造成排便失禁;低、超低位保肛术后,因局部或全部的内括约肌肉被切除,肛管静息压下降,所以会有睡眠后的便意。乙状结肠可以防止粪便快速流入直肠,因为直肠手术的时候将一部分乙状结肠切除,所以粪便很快就会流到直肠里,所以才会出现便急、便频的情况。由于感染等原因,如吻合口渗漏等,会引起吻合口周围肠道局部的炎性反应,导致肠壁纤维化,肠道顺应性降低,肠道舒张和收缩功能受到限制,从而导致排便障碍等都是导致发生LARS综合征的原因。
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的患者,如何预防和治疗LARS呢?
(一)术前要对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指征进行全面的评估,与病人进行充分的交流,让病人对 LARS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和紧张。
(二)提高外科技巧。术中应仔细、细致的解剖,尽可能地保存骨盆神经和肛管括约肌,防止吻合口瘘的发生,是防止 LARS综合征的关键。
(三)如果手术后出现 LARS,应先进行饮食和对症治疗,比如增加膳食纤维可以缓解 LARS患者以便秘为主的症状;大便次数增加临床上常用的是止泻药和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短期内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新桥普外中心的研究还表明,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昂丹司琼能有效缓解便秘,短期疗效确切,但长期疗效未明。
(四)盆底功能恢复训练以提肛练习为主的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在临床上虽未见报道,但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该方法在提高 LARS患者术后 LARS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疗法在临床上还在摸索中,其训练模式、时间和评定标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五)在国内和国外的一些医疗中心,结肠灌洗术也用于缓解 LARS的症状,尤其是对急性期 LARS的治疗。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清除肠道,降低排泄物对排便反射感受器的刺激;还可能是因为有了大量的液体进入了结肠,对肠道的蠕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临床实践来看,多数采用大剂量,高频,长期的结肠灌洗。
(六)骶神经刺激法。国外研究表明骶神经刺激可以改善LARS患者的便失禁症状。其机理可能与外加电对肛管括约肌的刺激,提高静息及排泄压力,并促进结肠逆向运动。但由于手术难度大,在临床上还在摸索中,没有得到广泛地推广。
(七)对于难治的 LARS (一般>1年),经以上几种治疗方式都不能明显改善,病人生存质量不佳、治疗意愿强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人工造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