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药品,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它的一些功效,例如增强免疫力、美白肌肤、预防感冒等等。但是,维生素C的真实面貌又是怎样的呢?是否人人都可以使用呢?今天,药师就来揭开维生素C的面纱。
维生素C,又被称为抗坏血酸,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它在人的体内发挥着许多的作用,例如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维护皮肤的弹性和光泽;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帮助抵御疾病;清除自由基,减轻环境污染和化学物质对身体造成的伤害等等,这些功效使得维生素C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健康守护者”。
但是过量的摄入维生素C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例如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可能促进铁的吸收,导致高铁红细胞贫血;突然停药可能导致反跳性坏血病,使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过量摄入维生素C还可能引起草酸盐结石的形成,增加肾结石的风险;有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能破坏DNA,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除了上述的危害,有以下六种情况的人群,也要谨慎使用维生素C。
1.半胱氨酸尿症:使用维生素C可能加重病情,应谨慎摄入。
2.痛风:维生素C可能增加尿酸排泄,加重病情,痛风患者应控制摄入。
3.高草酸盐尿症、草酸盐沉积症、尿酸盐性肾结石人群:维生素C可能促进结石形成,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摄入。
4.糖尿病:维生素C可能干扰血糖定量,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维生素C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此类患者应严格限制摄入。
6.血色病、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镰形红细胞贫血:维生素C可致铁吸收增加,加重病情,患者应谨慎摄入。
那么如何科学补充维生素C呢?优先推荐通过食物获取维生素C,可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柿子椒、芥蓝、豌豆苗、菜花等蔬菜,以及酸枣、冬枣、猕猴桃、山楂、草莓等水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推荐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或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对于无法通过食物获取足够维生素C的人群,可以选择药品或保健品来补充。但在选择时,应注意选择药品类和保健品维生素C的区别,药品类维生素C通常不含糖和添加剂,纯度高,效果好,而保健品类维生素C虽然口感好,但价格昂贵且可能含有不必要的添加剂。还有就是使用维生素C的剂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建议,儿童及青少年每日维生素C推荐摄入量为40~100mg,成年人每天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为100毫克,孕中晚期每天摄入维生素C剂量为115mg,哺乳期每天摄入维生素C剂量为150mg。所以,在补充维生素C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剂量,避免过量摄入。
虽然维生素C是人体一种重要的营养元素,但也并非多多益善,一定要保持科学的态度,不盲目追捧任何营养补品或药物,做到科学饮食、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