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骨质疏松的饮食建议
2022-09-02 15:58:08
作者:赵瑞豪
作者单位: 临城县人民医院

骨质疏松是一种系统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量下降、骨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对老年人及绝经后女性危害较大。饮食在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对骨质疏松饮食建议的详细科普:

一、保证钙的充分摄入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对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量减少,骨骼缺少钙元素,因此需要通过饮食来补充足够的钙。

推荐摄入量:成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毫克,中老年人及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增加到每日1000毫克至1200毫克。

食物来源:奶制品是钙的最佳来源,如牛奶、酸奶、奶酪等。此外,虾皮、小鱼、芝麻酱、豆腐、豆类、种子、坚果、绿叶蔬菜等也是富含钙的食物。

注意事项:在补充钙的同时,要注意避免过量摄入,总钙摄入量不应超过2000毫克,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二、适当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在钙的吸收和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吸收不良,从而加重骨质疏松。

食物来源: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动物肝脏、蛋黄、瘦肉、牛奶等。此外,阳光是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适当的户外活动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

补充方式:对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人群,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来补充。

三、控制磷的摄入

磷是构成骨骼的另一种重要矿物质,但与钙不同的是,磷在食物中广泛存在且容易过量摄入。长期摄入过多的磷会损害钙磷的平衡机制,导致骨骼中的钙溶解和脱出增加。

推荐摄入量:成人每日磷的适宜摄入量为700毫克左右,建议保持钙磷比值为1:1或2:1的水平。

食物控制:肉类食物、动物内脏、海产品、调味品、饮料及各种加工食品通常含有较高的磷,应适量食用。

四、均衡摄入其他营养素

除了钙和维生素D外,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K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也对骨骼健康有益。

蛋白质:蛋白质是合成骨基质的物质,对恢复已丢失的骨质不可缺少。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如牛奶、蛋类、瘦肉等。

维生素A、C、K:这些维生素有助于促进骨骼的生长和修复。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西红柿、猕猴桃、菠菜等。

铁、锌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对骨骼健康也有重要作用。应适量摄入富含这些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等。

五、注意饮食习惯

首先,低盐饮食是关键,因为高盐摄入会促使体内尿钙排泄增多,从而增加骨骼钙质流失的风险。因此,减少盐分摄入,选择清淡食物,有助于保护骨骼健康。

其次,低糖饮食同样重要。高糖饮食不仅影响血糖水平,还可能干扰钙质的正常吸收和利用,进而影响骨骼的强度和密度。因此,减少甜食和含糖饮料的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的天然食物,是维护骨骼健康的明智之举。

再者,低脂肪饮食也不容忽视。高脂肪饮食往往与体重增加和肥胖相关,而过重的身体会对骨骼造成额外负担,增加骨折等风险。因此,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低脂食品,避免油炸和高脂肪食品,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和骨骼状态。

此外,戒烟限酒也是保护骨骼健康的重要措施。吸烟会加速骨质的流失,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而过量饮酒则会影响骨骼的新陈代谢,对骨骼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坚决戒烟,限制酒精摄入,让身体远离这些有害物质的侵害。

最后,避免咖啡因摄入过多也是维护骨骼健康的重要一环。长期大量饮用咖啡或浓茶会增加尿钙的排泄,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我们应该适量饮用咖啡和浓茶,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对骨骼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六、生活方式调整

除了饮食调整外,适当的生活方式调整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骨骼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骨骼的强度和韧性。建议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以及力量训练。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内分泌平衡和骨骼健康。建议每晚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体检可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等骨骼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总之,骨质疏松的饮食建议包括保证钙的充分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D、控制磷的摄入、均衡摄入其他营养素、注意饮食习惯以及调整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