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预防和处理凝块的措施: 选择合适的抗凝剂:根据检测项目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如肝素、EDTA、草酸盐、枸橼酸盐和氟化物等。每种抗凝剂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液凝固。 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采血后应立即将含有抗凝剂的试管轻轻摇匀或上下颠倒多次,确保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 规范采血操作:选择合适的采血器具,确保采血管完整无损,采血过程中避免血液停滞。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对于3岁以上儿童,可选择肘静脉或大隐静脉,肥胖者或3岁以下儿童可选择股静脉或颈外静脉。 合理控制采血速度:对于血液粘稠度高的患者,可以推迟采血时间,因为补液后血液相对稀释,不易发生凝血。 注意采血顺序:在多管采血时,应先采集普通管,最后采集抗凝管,以最短的时间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合。 及时处理凝块:如果发现凝块,应立即采取措施,如重新采血或使用凝块探测功能检测仪器进行处理。 避免血液样本冷冻:全血样本不应冷冻,因为冷冻和解冻过程会导致血细胞溶解。 8.37℃温浴:对于含有冷凝集素的标本,可以将其放置于37℃水浴中30分钟,以消除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验的干扰。这种方法对于CAS效价较低的标本效果较好。 血浆置换法:对于效价较高的冷凝集素,可以采用血浆置换法。具体操作为:将血常规标本离心后,弃去血浆,加入适量的37℃生理盐水,混匀后再离心,如此反复三次后加入与刻度等量的37℃生理盐水,混匀后立刻上机测定。 在标本采集时:应确保规范操作,如使用合适的抗凝剂、充分混匀血液与抗凝剂、选择合适的采血时机和血管等,以减少凝块的产生。 联系临床:如果反复出现凝块,可能需要联系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冷凝集素综合征等,以便采取更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总结: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处理抗凝样本中的凝块问题,确保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合格的标本是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样本质量对采血部位及技术、抗凝剂类型、抗凝比例(血量)、采血顺序、送检时间、标本离心转速及时间要求都非常严格。在检验科实际工作中,发现任何大小的凝块,则应拒绝用于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的检测。拒绝发出不准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