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放下手机,成为时间的主人 ——从健康角度审视现代生活与中医智慧
2024-06-19 10:38:55
作者:张毅 兰铭钰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八医院
在今日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手机如一把双刃剑,既赋予我们无尽的便利,又在悄然间偷走了我们的健康和时间。手机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便携性、功能性及娱乐性,赢得了“掌上明珠”的美誉。然而,在这璀璨的科技光辉下,我们也需正视手机带来的种种健康隐患。在中医的视角下,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放下手机,成为时间的主人,从而维护身心的健康与和谐。为了重拾生活的平衡,我们需要放下手机,回归自然,探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一、手机之害:从中医角度看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相互影响。手机不仅偷走了我们的健康,不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破坏了人体的自然平衡,还让我们的时间变得碎片化、注意力分散,甚至加剧了拖延症。《黄帝内经》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过度使用手机,则使我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连接,从而破坏了身体的自然平衡。

视力下降、颈椎问题、睡眠质量下降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已经广为人知的手机使用隐忧,都在不断侵蚀着我们的健康。然而,更深层次的伤害在于,手机让我们忽视了与大自然的亲近和沟通。

1、伤肝损目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眼睛是肝气的外在表现。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不仅会使眼睛疲劳,还会损伤肝气。肝主疏泄,肝气受损则会导致情绪不畅,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2、耗气伤神

手机中的信息繁杂,容易让人分心。中医讲究“心主神明”,过度使用手机会使心神不宁,消耗人的精气神。长期如此,会导致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等问题。

3、伤脾损胃

手机的过度使用,往往伴随着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过度使用手机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二、如何放下手机,成为时间的主人

《黄帝内经》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观念,就是提醒我们要遵循自然的节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面对手机的诱惑,我们需要学会放下,成为时间的主人。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

我们需要认识到,手机只是一种工具,而非生活的全部。我们应该明确手机的使用目的,避免过度依赖。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将其视为一种辅助工具,而非生活的中心。

2、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例如,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或者在特定时间段内不使用手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时间,避免过度使用手机。

3、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预防疾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来减少手机的使用。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安排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等。这样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4、寻求替代活动

当我们想要使用手机时,可以尝试寻找一些替代活动。例如,阅读纸质书籍、进行户外运动、与朋友交流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我们远离手机,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5、借助中医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黄帝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放下手机,走出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无论是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还是登上山顶俯瞰城市的全景,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我们可以借助中医养生方法来缓解手机带来的身心压力。例如,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可以帮助我们调理身心;使用中草药、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可以缓解身体不适;通过中医饮食调理,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三、结语

手机的过度使用已经给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在中医的视角下,我们应该认识到手机的危害,并学会放下它,成为时间的主人。通过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制定合理的使用时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寻求替代活动以及借助中医养生方法等方式,我们可以逐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维护身心的健康与和谐。让我们共同努力,拥抱一个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