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怎样治疗消化性溃疡
2024-05-01 17:32:37
作者:张亮 
作者单位:张北县医院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治疗方法多样,注重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以下将从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科普。

一、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中医将消化性溃疡归属于“胃脘痛”、“胃痛”、“心下痞”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因素有关。消化性溃疡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二、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但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职,水湿内生,聚湿成痰,上贮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因素。

情志失调:情志不遂,如忧思过度、恼怒伤肝等,均可导致气机郁滞,津液凝聚成痰,痰阻气道而发病。同时,情志因素还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加重脾胃损伤。

劳倦内伤:过度劳累或房劳过度,均可耗伤正气,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聚湿成痰,成为发病的根源。

外邪侵袭:外感六淫邪气,特别是寒邪,最易导致肺气不宣,痰阻气道,从而引发哮喘。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过程中,外邪侵袭同样可加重病情或诱发疾病。

三、辨证分型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辨证分型多种多样,但常见的证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脾胃虚寒型: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时痛甚,得食则缓,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肝胃不和型:表现为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或加重,胸闷不舒,喜长叹息。舌苔薄白,脉弦。

胃阴不足型:表现为胃脘隐隐作痛,有灼热感,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瘀血阻络型:表现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四、治疗方法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非药物疗法等。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黄芪建中汤、柴胡疏肝散、失笑散、丹参饮等。这些药物具有健脾益气、疏肝和胃、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功效,能够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溃疡愈合。

针灸推拿

针灸和推拿也是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方法。针灸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推拿则通过按摩背部和胸部等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和痰液排出。这些方法能够缓解胃痛症状,改善消化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非药物疗法

中医还采用一些非药物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如药物贴敷、穴位注射等。这些药物贴敷和穴位注射通常选用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制剂,通过贴敷或注射的方式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目的。

五、预防调护

中医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即在疾病未发之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来说,预防调护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中医预防调护的建议:

饮食调养: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适量食用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止痛等功效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红枣等。

情志调护:保持情绪稳定乐观的心态,避免忧思过度和恼怒伤肝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生活起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免受寒邪侵袭。

定期复查:消化性溃疡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和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应遵循医嘱规律用药和进行自我管理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非药物疗法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达到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和预防复发的目的。同时,中医也强调预防调护的重要性,通过饮食调养、情志调护、生活起居等方面的调整来降低发病风险和提高生活质量。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