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如何调理脾胃不和
2020-09-16 09:10:04
作者:戈兆蕊 
作者单位:河北省献县中医医院内科

中医调理脾胃不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涉及饮食、药物、针灸、按摩等多种方法。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科普中医如何调解脾胃不和。

一、脾胃不和的概念与病因

1. 概念

脾胃不和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指气机阻滞,脾胃失健,以胃脘部胀满、疼痛、腹胀、纳呆、食后腹胀、嗳气、肠鸣、大便不调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等疾病。

2. 病因

脾胃不和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寒凉等,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过度劳累:体力劳动或运动量过大,导致肌肉过于疲劳,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情志失调: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也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不和。

体质因素:部分人群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导致脾胃虚弱,易于出现脾胃不和的症状。

二、中医调理脾胃不和的方法

1. 调整饮食

原则: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原则,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推荐食物:适当食用山楂、山药、大枣、薏苡仁、莲子等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消食作用的食物。这些食物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脾胃不和的症状。

饮食习惯:养成定时定量、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等不良习惯。

2. 药物治疗

辨证施治:中医调理脾胃不和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这些药物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升阳的作用,能够改善脾胃不和的症状。但需注意,具体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擅自用药。

3. 针灸理疗

穴位选择:针灸治疗脾胃不和常选用中脘、天枢、胃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这些穴位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止痛的作用。

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灸手法和刺激量进行治疗。一般来说,针灸治疗需要多次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 按摩推拿

方法:通过按摩腹部和相关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等)来调理脾胃功能。按摩时手法应轻柔有力,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

注意事项:按摩前应先洗手并保持手部温暖以免刺激患者皮肤;按摩时应避免用力过猛或时间过长以免损伤患者身体。

5. 运动调节

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建议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注意事项:运动时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脾胃负担;饭后不宜立即运动应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进行。

6. 精神心理调节

保持舒畅心情: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患者应学会保持舒畅的心情避免过度思虑和情绪波动。

心理调适方法: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三、中医调理脾胃不和的注意事项

首先,需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及病情轻重各不相同,因此中医在调理脾胃不和时,务必细致入微,量身定制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其次,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调理脾胃不和绝非单一方法所能及。需将饮食调整、药物治疗、针灸理疗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协同作用,以全面改善脾胃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最后,持之以恒是关键。脾胃的调理非一日之功,需要患者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积极配合。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坚持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和作息的调整,以巩固治疗效果,促进身体的全面康复。

中医调理脾胃不和,乃复杂精细之学问,需综合饮食、药物、针灸等多法,方能奏效。患者应紧密配合医者,恪守医嘱,调整生活作息,保持乐观心态。如此,方能有效促进脾胃健康,助力身体全面康复,重焕生机与活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