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孩子发热的护理误区,你中了几条?
2023-09-01 10:05:52
作者:郭丽娟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明县人民医院 

发热是每个孩子常见的症状之一,若出现急性高热、反复发热、热一直不退多数家人都会乱了手脚!

但实际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症状,也不是是体温降下去就算痊愈,发热的门道多着呢!孩子发热护理期间多数家长都会踩误区,我们总结以下几种看看您踩中了吗?

1、什么是发热?

多数家长孩子一发热直接着急上火,但发热未必全是“坏事”,发热主要是因孩子受到感染时,机体内白细胞与病原体战斗时发生的症状,发热正常不会对脑子造成损伤,但发热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感染是真实的。

发热虽然让孩子机体不适但对机体没有太大坏处,普通发热不会伤及大脑,因此感觉孩子发热时采用体温计及时测量体温。体温在37.5--38℃之间时为低热建议采用物理降温、观察体征变化;体温在38.1--39℃之间为中热建议采用物理降温的同时根据情况给予退热药物;体温在39.1--41℃以下时为高热给予退热药物使用的同时及时送到医院就诊;体温若达到41℃以上为超高热这时需遵医嘱及时接受治疗。

2、发热护理误区您踩了吗?

误区一:孩子发热,输液是最佳治疗方法?

发热时输液可快速补充体液,但该操作易给身体造成负担也存在不少安全风险。因此,只有孩子症状较为严重时,无法自主吞咽药物或液体时,或者只能采用输液方式将药物进入人体时,才可适当使用输注方式。

误区二:发热应该马上吃退热药?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患儿温度≥38.5℃并伴随头痛、精神不振、肌肉酸痛等表现时适当给予退热药。

若患儿处于2月-6月龄可使用适合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若患儿为6月龄以上时可使用适合剂量的酰氨基酚乙或布洛芬。药物类型、使用剂量、使用次数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误区三:发热了应该捂出汗?

千万不能!因孩子本身体温调节能力并不完善,若发热时期间穿的太厚、穿的太多的衣服,或者给患儿盖太多及太厚的被子,易导致体温持续上升,也易导致孩子大量缺失水分,从而引发更严重的症状。

误区四:孩子发热能用酒精擦浴?

切记不能!因使用酒精擦浴会对皮肤造成刺激进而引起毛细血管过度收缩反而对散热造成阻碍。另外,酒精具备一定渗透性,易渗透皮肤从而导致患儿酒精中毒。

误区五:发热时用冷水擦试?

多数家长过度焦虑忍不住想快点让孩子降温,进而采用冷水擦试,这种情况是不可行的,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症状,也易对孩子皮肤造成刺激。建议使用温水擦试更为适合,这种物理降温方法会让孩子感到舒服。

3、孩子发热正确护理看这里!

(1)衣服适量:穿着宽松、透气、纯棉衣服,根据天气适当调整薄厚,出汗后快速更换。

(2)空气流通:每日定时定点开窗通风,确保居住环境空气流动,通风不可将患儿放在对流风口下,避免孩子着凉呦!

(3)补充水分:发热时会大量消耗机体热量,导致水分严重缺乏,鼓励并协助孩子多摄入液体,如水、母乳、口服电解质溶液均可。

(4)充足休息: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休息环境,利于孩子快速恢复,也利于孩子在室内适量进行活动。

(5)补充营养:根据患儿年龄适当补充和种营养物质以及维生素,禁忌各种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尽量以易消化、清淡易的流质食物为主。

4、发热什么时候去医院?

正常情况下孩子发热时精神状态良好,结合家长正确护理,以上症状均会逐渐恢复正常。若孩子持续发热并伴随出现以下几种症状时,建议家长格外提起警惕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1)与平时比较昏昏欲睡、精神状态差、呼吸困难、面色发青,婴幼儿囟门格外突出。

(2)言语不清、烦躁不安、哭闹不止。

(3)耳朵、头部、嗓子疼痛加剧,因不明因素引发的呕吐、皮疹、腹泻。

(4)发热期间引发机体抽搐;有明显脱水情况,如泪少皮肤弹性降低、口干、小便少等。 

小结:通过上文相信多数家庭对发热有初步了解,若遇到孩子发热家长需冷静,不能慌张更不能手忙脚乱,快速判断孩子发热程度,测量体温,根据体温及伴随症状及时给予相应护理,若出现异常情况或引发热性惊厥及时就医。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