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心脏介入患者有哪些护理误区
2024-06-21 11:35:37
作者:曾勇
作者单位:四川友谊医院 介入科
心脏介入护理是一种专门针对心脏疾病患者的护理方式,包括手术前后的全程护理、药物治疗的管理以及生活方式的指导。这种护理方式在心脏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甚至降低死亡率。然而,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或其家属对心脏疾病和护理知识的缺乏,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如忽视术后护理的重要性,过度依赖药物治疗等,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一、忽视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是心脏介入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然而,有些患者可能会忽视术后护理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心脏介入手术成功了,就可以放松警惕。

1.伤口感染

心脏介入手术需要在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部的桡动脉或尺动脉处穿刺动脉。如果穿刺部位没有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就可能引发感染,导致红肿、热痛以及产生脓液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等后果。因此,患者在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换药,避免沾水,预防感染。

2.伤口出血

心脏介入手术后,由于动脉穿刺,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然而,抗凝药物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若伤口未能及时止血,可能导致大量出血,进而引起血压下降、休克等危险情况。因此,患者术后应确保伤口得到妥善止血,按压穿刺部位,并避免活动以预防出血。

二、过度依赖药物治疗

心脏疾病的治疗需要药物的辅助,药物在稳定病情、改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患者过度依赖药物治疗,认为只要按时服药就可以高枕无忧,这种观念是失之偏颇的。

1.药物的副作用

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引起肝肾功能的损害,以及造成出血、过敏、消化不良等副作用。因此,患者在服药时应遵医嘱,不要擅自增减药量,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及时发现并处理副作用。

2.药物的依赖性

药物在心脏疾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药物的作用往往是临时的,无法彻底解决心脏疾病的问题。因此,患者依赖药物治疗可能导致对其他治疗方法的忽视,这是一个需警惕的误区。

三、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

心脏疾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脏疾病和促进康复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忽视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认为只要接受了心脏介入手术,就可以不用担心病情的恶化。

1.病情复发或加重

心脏介入手术虽然可以恢复血管的通畅,但不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如果患者仍然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等,就可能导致血管再次堵塞,或者支架内再狭窄,引起病情的复发或加重。因此,患者在治疗后应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病情的恶化。

2.并发症发生

心脏疾病往往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这些疾病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影响心脏的功能,并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如果患者不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疾病进一步加重,或引发诸如脑卒中、肾衰竭、视力丧失等并发症。因此,患者在治疗后应该注意调节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体重等指标,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如何避免这些误区

1.加强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其次,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最后,遵医嘱服药,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和限酒可以降低心脏疾病的风险。合理饮食,如低盐、低脂饮食,可以帮助控制血压和血脂,减少心脏的负担。适量运动,如每天进行 30 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3.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学习心脏病的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技能,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掌握这些技能,患者能够更主动地融入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