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多囊卵巢综合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024-06-21 11:37:54
作者:杨欢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妇幼保健院
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是一种在育龄女性中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雄激素异常增高、持续无排卵以及卵巢多囊改变为主要特征。PCOS不仅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还与月经失调、多毛、痤疮、肥胖等多种症状密切相关,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本文旨在详细科普PCOS的成因,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成因

PCOS的成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内分泌等多个方面,常见有:

(一)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PCOS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的直系亲属中患病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还有研究称,与PCOS相关的基因变异也陆续发现,如控制胰岛素和促性腺集素分泌的相关调控基因等,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卵巢功能的异常,从而引发PCOS。

(二)内分泌因素

雄激素异常增高:PCOS患者普遍存在雄激素异常增高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卵巢间质和卵泡膜细胞产生过量雄性激素所致。雄激素的异常增高会抑制卵泡的成熟和排卵,导致月经失调和不孕等症状。

雌激素水平升高:PCOS患者的卵巢中存在许多小型、未成熟卵泡,这些卵泡在发育过程中会产生雌激素。由于排卵障碍,这些卵泡不能正常成熟并释放卵子,导致雌激素持续积累而不被孕激素拮抗,因此血中雌激素水平常常升高。这种持续升高的雌激素水平可以导致月经周期不规律、子宫内膜增厚以及其他相关症状。

促性腺激素分泌异常:PCOS患者的促性腺激素分泌也常常出现异常,导致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降低,进一步影响卵泡的发育和排卵。

(三)环境因素

有研究表明,长期的精神紧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以及环境污染等都可能增加PCOS的发病风险。

长期精神紧张:长期的精神紧张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功能,导致卵巢功能异常和PCOS的发生。

不良的生活习惯: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和代谢紊乱,进而引发PCOS。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可以通过影响人体内环境稳定来影响卵巢功能,增加PCOS的发病风险。

(四)其他因素

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是PCOS患者常见的代谢异常之一。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受体缺陷可能导致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进而影响卵巢功能并诱发PCOS。

肾上腺功能异常:肾上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分泌过量的雄性激素,从而影响卵巢功能并诱发PCOS。

肥胖:肥胖是PCOS患者常见的体征之一。肥胖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等代谢异常,进而增加PCOS的发病风险。

二、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常见临床表现

PCOS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月经失调、多毛、痤疮、肥胖、不孕等。月经失调是PCOS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常常月经稀发、经量少或闭经等。肥胖常表现为中心型肥胖和脂肪分布异常;此外由于卵巢功能紊乱和排卵障碍等原因,PCOS患者多数难以自然受孕。

三、多囊卵巢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检查可发现卵巢多囊样改变和卵泡发育异常等情况;性激素六项检查可评估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    

治疗:①调整生活方式:肥胖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该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以降低体重和缩小腰围,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睾酮的水平,从而恢复排卵及生育功能。还可以通过饮食控制总热量,尽量避免高脂、高胆固醇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同时每周进行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来降低体重。②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调节月经周期的药物、降低血雄激素水平的药物等。常见有:口服避孕药:雌孕激素联合周期疗法,孕激素通过负反馈抑制垂体 LH 异常高分泌,减少卵巢产生雄激素,并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抑制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和调节月经周期。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调节月经并保护子宫内膜,对LH过高分泌同样有抑制作用,可达到恢复排卵效果。降低血雄激素水平,使用糖皮质类固醇、环丙孕酮、螺内酯等治疗;对肥胖或有胰岛素抵抗患者还可以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等进行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