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认识脑卒中,预防脑内“雷”!
2024-05-20 11:20:41
作者:杨富珍
作者单位:焦作市温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脑卒中,这一看似遥远的词汇,实则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中老年人的“健康杀手”,还可能因不良生活习惯而悄然侵袭年轻人。因此,认识脑卒中,掌握其预防方法,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本文将对脑卒中知识进行全面科普,帮助大家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一、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当大脑的血液供应中断,脑细胞因缺氧而受损时,便发生了脑卒中。这一疾病不仅会导致脑组织损伤,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85%,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脑卒中的15%-20%。

二、脑卒中的症状

脑卒中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突然出现的头晕、眩晕:特别是无诱因的眩晕,可能是后循环中风的预警信号。

肢体麻木、无力: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手脚麻木或无力,抬起困难。

言语不清或失语:说话困难、吐字不清或听不懂他人讲话。

视力障碍:突然视物模糊、出现黑朦、偏盲、复视等。

平衡障碍:突然走路不稳,感觉头部眩晕。

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出现短暂意识丧失、昏迷等症状。

其他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血压波动、嗜睡、全身乏力等。

三、脑卒中的原因

脑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壁损伤,促进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

糖尿病: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增加脑卒中风险。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

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可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后导致脑栓塞。

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均可增加脑卒中风险。

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外伤、中毒、脑瘤等,也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四、脑卒中的治疗

手术治疗:如颅内止血治疗、外溶栓治疗、夹层保护性外溶血凝治疗、夹层切除部分梗塞血管及血肿切除术等。

药物治疗:根据脑卒中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溶栓药、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以恢复脑部血流、减轻神经损伤。

介入治疗: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可进行介入治疗。如血管内溶栓、支架植入等,以清除血栓或扩张血管,改善脑部供血。

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理治疗(有氧运动、抗重力、振动、热疗、雷射、电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五、脑卒中的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低盐低脂饮食,适量饮水,保持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

定期体检: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体重以及颈动脉超声等,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健康问题。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均可增加脑卒中风险,应尽早戒烟限酒。

避免过度用药: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未经医生指导的降压药物和抗凝药物。

总结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通过了解脑卒中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控制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以及戒烟限酒等,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