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异物就是我们俗称的“长在眼球上的肉”。
翼状胬肉多见于内眦,而外眦很少出现。翼状胬肉往往是单眼发病,也可为双眼。当胬肉组织侵犯了角膜,就会影响视力。
翼状胬肉有很多种类,我们今天重点来说一说有潜在威胁的外眦——翼状胬肉。
1.什么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一种眼表疾病,是发生在眼球结膜面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它是一种位于结膜面的角膜结膜鳞状上皮细胞浸润,可以导致结膜表面不规则增生形成一片白色或淡红色的纤维血管组织。
2.病因
(1)遗传: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翼状胬肉是一种遗传病,但家族性翼状胬肉患者更容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并且在同一家族中不同患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性。
(2)环境因素:紫外线长期暴露在日光下或长时间接触紫外线照射,会增加翼状胬肉发病的风险。另外,粉尘、烟雾、沙粒等刺激性物质也会引起翼状胬肉的发生。
(3)免疫因素:抵抗力下降或患有全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加重胬肉发病。
(4)慢性炎症:如长期结膜炎、眼表炎症等也可导致翼状胬肉生长。
(5)外伤:当受到外伤时,眼球表面可能会受损,当受损后角膜上皮修复不良,由邻近结膜组织增生遮盖角膜损伤部位,形成胬肉,称为假性胬肉。
3.病理
翼状胬肉的病理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1)结膜组织增生。主要是由于结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增生,造成结膜表面粗糙不平,容易造成角膜上皮的缺损,使角膜表面失去了保护,从而增加了角膜被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在疾病早期,结膜增生是很明显的。而随着疾病发展,增生的速度会加快。
(2)纤维血管组织形成。随着疾病发展,翼状胬肉的纤维血管组织会侵入到角膜上皮下方,逐渐向角膜中央伸展并阻塞了透明的巩膜组织,进而形成纤维性血管。这种情况下角膜和结膜之间就会有很多的空隙。
4.临床表现
翼状胬肉最常发生在内眦,而且发病的年龄较大,一般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由于胬肉的位置通常比较隐蔽,所以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随着胬肉的不断长大,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主要表现为:
(1)引起眼红、流泪、异物感、干眼等症状,当胬肉处于进展期时症状尤为明显;
(2)视力下降:翼状胬肉长如角膜区引起散光、胬肉组织遮挡瞳孔均可引起视力下降;
(3)眼球运动障碍:复发性翼状胬肉严重时可引起眼球运动受限。
(4)全身症状:一般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5.防治翼状胬肉的必要性
发展缓慢,且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异物感,部分患者有眼睛发红、发干、发痒、流泪等。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患者都注意不到胬肉的生长,而延误病情。
当胬肉伸展至角膜时,由于牵扯而产生散光;或遮蔽瞳孔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非常严重的病例可以引起眼球运动障碍。最终,就算是患者选择进行手术治疗,那么也会因角膜散光和角膜白斑的不可逆转而导致视力无法恢复到最佳状态。
多双眼发病,以鼻侧多见。部分患者则分别长在角膜的鼻、颞两侧。鼻侧和颞侧同时生长时对视力损害更严重,角膜散光和角膜白斑也更严重,也更容易复发。
故此,防治翼状胬肉非常必要。
6.治疗
(1)手术:翼状胬肉大多是单侧性,因此一般采用手术切除,手术时,将胬肉完全切除即可,单纯移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几率较高,目前使用最多的手术方式是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结膜移植术,这种方法成功率高,术后复发率低。
(2)药物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类眼液、非甾体类滴眼液、抗代谢药物、血管抑制剂的使用。
(3)冷冻及激光治疗:主要针对较小的翼状胬肉患者,通过激光照射局部组织来破坏其生长环境,从而抑制胬肉生长。
7.预防
(1)生活方式预防
①户外活动、作业时应戴防尘及防紫外线的眼镜,尽可能避免烟尘、风沙及阳光刺激;
②平时注意用眼卫生,若有沙眼、结膜炎时,应及时点药治疗;
③注意睡眠充足,生活有规律。
(2)饮食预防
①饮食清淡,忌食过多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②多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干眼病,消除眼睛疲劳,如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和蛋类,以及胡萝卜、苋菜、菠菜、韭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