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痛并快乐吗?--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2024-07-10 16:11:15
作者:王金花
作者单位:北京回龙观医院
近些年在各大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接诊了这样一部分小患者,她们十四五岁的年龄,表情木讷,行动缓慢,由父母陪同,在手臂、大腿等处出现密密麻麻的划痕或烫痕,父母向我们反馈:孩子一直很听话,直到最近,因为学习我们多说了她几句,她就开始划手腕反抗,我们发现后立即对她进行批评教育,但发现越说越严重,现在就怕她一时想不通,办出什么傻事来。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实施者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并对自身组织造成不同程度损伤的一系列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例如割腕、针刺、烫伤、撕咬、撞击等。 

非自杀性自伤多发生在抑郁症患者中,成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率为10.53%,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为51% 。青少年是NSSI的高发人群,首发年龄常见于12~14岁,15~16岁达高峰。全球大样本荟萃分析显示,青少年 NSSI 的终生患病率达 22.1%。Morgan等对英国16912例儿童和青少年自伤患者展开为期12个月的调查,女性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率高于男性,其中16岁及以下的女性发生率最高。自伤虽不致死,但具有极大的风险性,有研究显示NSSI患者1年内的自杀风险是一般人群的66倍。

为什么会发生非自杀性自伤?

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们普遍具有一些比较相似的特征,例如高度情绪化、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生活中的朋友比较少、社交孤立等,她们敏感、自尊心强,在意别人的评价,在意自己的长相,穿着,她们想让自己变得更成熟,但往往缺乏应对问题的能力,为缓解这种痛苦,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一些,她们就经常会采取会伤害自己的行为。而家长们往往会认为是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痛苦感受。当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反复采取割腕、抓挠、撞墙等自伤行为来缓解不良情绪后,往往会固着成瘾,沉溺于自我伤害的“快感”中,一旦不良情绪无法得到缓解便会采取相同的不良应对方式。

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的区别与联系

非自杀性自伤和自杀的本质区别在于:①行为动机:为最主要区别,非自杀性自伤的患者往往无死亡意图,主要是想通过伤害自己摆脱精神痛苦;而自杀的患者有明确的死亡意图,意图通过结束生命摆脱精神痛苦。②行为认知:非自杀性自伤的患者认知普遍正常,认为问题有很多解决办法,自伤只是其中一种;而自杀患者存在严重认知障碍,认为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解决途径。③实施原因: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存在情绪管理和调节障碍,认为通过自伤可以有效缓解不良情绪;而自杀患者自觉无助和绝望,认为生活没有希望[10]。

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又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非自杀性自伤是发生自杀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Mars[11]等研究发现:评估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药物使用、自伤、睡眠、人格特质和暴露自我伤害等因素,可能有助于确定患者未来的自杀风险,且21%有非自杀性自伤和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后期企图自杀,而无上述行为和意图的青少年仅为1%,因为早期识别和针对性的非自杀性自伤干预对预防患者自杀至关重要。

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替代方法

1 手握冰块感受凉意:用手去挤压冰块,感受冰雪融化,让冰块带走自己内心的烦躁和不开心

2 红笔划线模拟伤口:用红笔用力画在皮肤上,想象它在流血

3 拍打气球发泄情绪:感到愤怒,想伤害自己时,可以吹一个气球,想象愤怒吹到气球里,或气球是自己最讨厌的人或事,用力拍打气球

4 掩面而泣顺应心境:当情绪低落时,可以把头埋在枕头里,顺应内心的感受,像婴儿一样放声哭泣

5 埋头大叫不吐不快:在无人处大声尖叫或将头埋在枕头里大声叫喊,发泄心中的不快

6 挑动皮筋感受疼痛:在手腕上绑上一个橡皮筋,轻轻拉起再放松,感受疼痛的感觉,通过疼痛缓解痛苦

7 写出所想撕裂保留:想到的场景或对憎恨的人所说的话写下来,撕裂或保留,感受情绪发泄的感觉

8 扔球摔袜对墙而战:将球或袜子用力向墙扔去,发泄情绪,默念我要把这些情绪发泄出去

如果这些方法仍不能起效,就要求助于学校的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专业的医疗机构等,也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更加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非自杀性自伤的护理干预

《8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的自伤:长期管理》[12]临床指南提出,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应共同制订中长期护理和风险管理计划。主要干预方式包括药物干预,物理干预及心理干预,或采用综合干预的手段以降低自伤的发生率。其中指南推荐使用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辨证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团体辅导疗法)为来实现长期降低患者自伤的发生率。

1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CBT)自伤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或特定技能缺陷所造成的,CBT是通过帮助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识别自己的歪曲信念和负性自动思维,以改善负性情绪。Kaess等[13]针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手册化CBT计划可以有效降低非自杀性自伤的频率,尤其是对自杀意念和解决问题障碍的非自杀性自伤患者有效。

2 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此疗法是通过帮助非自杀性自伤患者掌控压迫性情绪,加强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在不失去控制和做出破坏性行为的情况下处理困扰的能力。Walton等[14]研究显示DBT可以有效减少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率,尤其是对反复自杀性自伤边缘性人格障碍和抑郁症患者。

3 家庭疗法(Family Based Therapy,FBT)良好的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的身心成长发育极其重要,可感受家庭和社会的情感支持和行为帮助,在这种氛围下患者的适应能力更强,面临困难时更加自信和积极面对,从而减少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FBT主要针对缺乏家庭支持的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对情绪调节困难者效果不佳。

4 团体辅导疗法(Group Counseling Therapy,GCT)是指以团体为对象的情景下,设计使用辅导策略,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己、接纳自我及自我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帮助个人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做出根本性改变。GCT可以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并让成员的归属感与爱得到极大的满足,释放成员的焦虑情绪,从而减少自伤行为。

其实自伤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救助,作为家长,如果她们让你知道或者让你看到,说明她们对你仍有期待和需求,保持冷静,不要急着去责怪孩子,或用自己的方式说教,尝试让她们阻止自我伤害,你首先要放下自己内心的评判,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父母需要做一个好的观察着,倾听者,时常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况,但不要急于对她们出现的问题给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反馈,多多鼓励,让孩子们感受到你是真的理解他们,关心他,并支持他,自伤行为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孩子的冷漠与漠不关心的态度。

让我们一起关爱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播种下一个灿烂的明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