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高血压患者如何中西医结合调养
2024-07-10 16:38:50
作者:蓝梅花
作者单位:南宁市江南区亭子卫生院
高血压,这个看似普通的病症,实则隐藏着很大的健康隐患。持续的高血压状态会悄无声息地损害我们的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病、中风、肾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科学调养身体,有效控制血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中西医结合调养,正是一种全面、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高血压带来的挑战。

一、高血压的中医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的形成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等体质状态密切相关。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常常表现出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状,而阴虚阳亢型则可能伴有潮热、盗汗、心悸等不适。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体质类型制定相应的调养方案,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

二、西医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原则

西医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手段。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有效地降低血压。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唯一方法,非药物治疗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这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减少盐分摄入,以降低体内钠含量,从而减轻血管压力;戒烟限酒,以减少对血管的损害和降低高血压的风险;同时,保持适量的运动也是关键,运动能够增强心血管功能,帮助控制体重和血压。

三、中医调养方法

1. 饮食调养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既能满足营养需求,又能辅助降压。例如,芹菜富含钾元素,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离子,从而降低血压;山楂中的黄酮类物质则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以下提供两个简单的食疗方案:

①芹菜红枣汤:取新鲜芹菜200克,红枣30克。将芹菜洗净切段,红枣去核,加水适量煮15-20分钟,取汁饮用。此汤有平肝养血、清热利尿之功效,适合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

②山楂决明茶:取山楂15克,决明子10克,加水煮沸后代茶饮。此茶能消食化积、降脂降压,适合各类型高血压患者。

2. 运动调养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强调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对于调节身心、降低血压具有显著效果。建议每周进行至少3次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以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

3. 情志调养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学会静心养性,避免过度激动和紧张。可以尝试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具有显著优势。西医的药物能够快速有效地降低血压,而中医的调养方法则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预防并发症。具体来说,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同时结合中医的饮食调养、运动调养和情志调养等方法,形成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样既能迅速控制血压,又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减少药物副作用。

例如,一位肝火亢盛型的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可以辅以芹菜红枣汤来平肝养血;同时坚持练习太极拳以调和气血、舒缓情绪。这样的综合治疗方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日常预防与自我监测

1. 定期测量血压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建议至少每周测量一次,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治疗方案。购买血压计时,应选择质量可靠、操作简便的产品,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2. 生活方式的调整建议

①戒烟限酒:为了心脑血管健康,应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降低高血压风险。

②规律作息:维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确保充足睡眠,有助于血压的稳定。

③控制盐分摄入: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对于降低血压至关重要。建议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④增加钾的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以促进钠离子排出,从而降低血压。

⑤低脂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脂水平,进一步降低高血压风险。

3. 家属的支持与监督作用

高血压患者的家属在疾病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属可以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信心;同时监督患者的饮食、运动等调养措施的执行情况,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六、结语

高血压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但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调养手段,就完全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希望每位高血压患者都能珍惜自己的身体,坚持治疗与调养并重,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