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外伤出血急救:快速止血小技巧
2024-07-10 16:39:20
作者:林华
作者单位:百色市应急医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外伤出血是难以避免的情况。无论是因为不小心的割伤、碰伤,还是更为严重的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出血都是常见的现象。及时、有效地止血,对于保障伤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些快速止血的小技巧,帮助大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

一、止血的基本原则

在面对外伤出血时,我们需要遵循“快速、有效、安全”的止血原则。快速止血能够减少伤者的血液流失,降低休克等危险情况的发生概率。有效性则要求我们所采取的止血方法必须确实能够控制出血,避免伤口继续流血。安全性则强调在止血过程中,我们不能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比如使用不恰当的方法或力度过大导致伤口恶化。

二、常见的止血方法

止血是在外伤急救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快速而有效地控制出血,能够大大降低伤者因失血过多导致的风险。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止血方法:

1. 直接加压止血法:

这是最简单且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当体表出现小伤口出血时,可以直接使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棉垫覆盖在伤口上,然后用手掌或手指均匀施压,直到出血停止。之后,用绷带或布条将纱布固定好,保持适当的压力。

2. 抬高伤肢止血法:

适用于四肢出血的情况。将受伤的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的位置,可以减少血液流向伤口,有助于减缓出血速度。这种方法通常与其他止血方法结合使用。

3. 止血带止血法:

当四肢出现大量出血,且其他方法无法有效止血时,可以使用止血带。止血带应选用有一定宽度的布带或专用止血带,紧扎在出血部位的近心端(即靠近心脏的一侧)。注意力度要适中,止血带松紧以远端动脉搏动微弱为宜,不能过紧以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上止血带部位衬软垫。同时,要记录扎止血带的时间,每隔一段时间放松一次,以免长时间阻断血流。

4. 填塞止血法:

对于较深的伤口或体腔出血(如鼻腔、口腔等),可以使用无菌纱布、棉球等填塞物填塞在伤口内,以压迫出血点。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等固定好填塞物,保持适当的压力。需要注意的是,填塞物不能留置时间过长,以免引发感染。

5. 指压止血法: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止血方法,通常用于动脉出血。根据动脉的走行位置,在伤口的近心端用手指将动脉压在邻近的骨面上,以阻断血流。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建议非专业人员随意使用。

6. 药物止血法: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止血药物来辅助止血。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或外用等方式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止血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其他基本的止血方法。

在使用上述止血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确保所使用的物品(如纱布、绷带等)是干净无菌的;其次,力度要适中,不能过轻或过重;最后,要密切观察伤者的反应和出血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处理方法并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三、止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止血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冷静:面对外伤出血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和镇定。惊慌失措只会加重伤者的恐慌和不安,不利于止血和后续处理。

2. 清洁伤口:在止血前,应尽可能清洁伤口周围的皮肤和异物。这有助于减少感染的风险,并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3.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在止血过程中,应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等物品。避免使用不干净的物品接触伤口,以免引发感染。

4. 注意力度和时间:在使用止血带等方法时,要注意力度和时间。过紧或过长时间的压迫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要定期检查和调整止血带的松紧度,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放松和再包扎。

5. 及时就医:止血只是紧急处理的一部分。在完成止血后,应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医生会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进行清创、缝合等处理,并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四、结语

掌握基本的止血技巧对于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安全,避免外伤的发生。一旦发生外伤出血,要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并尽快就医。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快速止血的小技巧,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一份保障。同时,也要提醒大家,在处理外伤出血时,要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正确的止血方法和及时的医疗救治是保障伤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