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小头半脱位俗称错环,又称牵拉肘,多由手腕和前臂受牵拉所致,是幼儿时期常见的意外损伤,发病年龄1~4岁,其中2~3岁发病率最高,占62.5%。本病男孩比女孩多见,左侧比右侧多。当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前位忽然受到纵向牵拉时容易引起桡骨小头半脱位,有时幼儿翻身时上臂被压在躯干下导致受伤引起脱位。常见的就诊原因是家长领小儿上台阶、牵拉胳膊时出现。
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发病机制
1.幼儿期桡骨头发育尚未健全,桡骨头颈直径基本相同,环状韧带较为薄弱、松弛,容易脱位。
2.当肘关节处于伸直、前臂旋前位,手腕或前臂突然受到纵向牵引,肘关节内负压,环状韧带滑越桡骨小头,嵌于桡骨小头和肱骨头间,阻碍桡骨小头复位。
桡骨小头半脱位的病因
1.外力牵拉:成人、儿童在与患儿玩耍时提拉、牵拉胳膊。
2.暴力作用:小孩摔倒时肘部置于身体下方(常见床上及沙发上翻滚),棍棒等暴力击伤。
桡骨小头半脱位的临床表现
1.患儿哭闹,拒绝使用患肢,肘关节轻度屈曲位、前臂旋前位。
2.患儿不能上举、旋转上肢,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
3.肘关节外侧压痛。
如何判断是否发生脱位?
1.有牵拉病史(不是摔倒)。
2.牵拉后小孩哭闹。
3.患手拒绝拿东西。
4.患手不能抬高过头顶。
是否需要拍片?
一般不需要进行X线摄影检查,但若是存在牵拉或手臂轻度直接创伤或扭转损伤以外的损伤机制,或体格检查发现局部压痛或肿胀,或反复手法复位失败,则应考虑以X线摄影来排除桡骨和尺骨的骨折或脱位。
如何治疗?
手法复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复位过程中一般不需要麻醉,复位后一般无需固定。复位方法:1.旋后/屈曲法:复位医生用一只手将拇指放在桡肱关节处,用肘部支撑孩子的手臂。医生使用他们的另一只手臂握住孩子的前臂远端并施加温和的牵引力。在保持轻微牵引力的同时,检查者将孩子的前臂完全旋后,然后以一个平滑的动作完全弯曲肘部。当桡骨头重新定位时,您可能会在桡肱关节处触诊“咔哒”声。2.过度内旋法:复位医生用一只手将拇指放在桡肱关节上,用肘部支撑孩子的手臂。医生用另一只手握住孩子的前臂远端,并在施加轻微牵引力的同时使前臂过度旋前。当桡骨头重新定位时,您可能会在桡肱关节处触诊“咔哒”声。
如何判断是否复位成功?
复位后患儿停止哭闹,患肢可主动持物,能屈伸肘关节并能上举过头顶即可确定复位成功。
可能导致哪些并发症?
1.复发性桡骨小头半脱位:是烧骨小头半脱位最常见并发症,据文献报道,其复发率高达23%~39%,其中2岁以下患儿更易复发,
2.桡神经挫伤:这种情况很少见,当桡骨小头脱位压迫到挠神经时,宝宝多表现手部感觉异常,以及前臂旋后及伸腕功能减弱等。
日常生活中注意哪些事项?
1.正确牵拉小儿手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为宝宝穿衣服或学走路时,需注意正确牵拉小儿手部。应同时牵拉衣袖,避免仅牵拉手腕,以减小对桡骨小头的压力。2.防止跌倒: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动向,确保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活动,尽量避免跌倒或碰撞,从而降低桡骨小头半脱位的风险。3.玩耍有度:在亲子游戏中,成人要注意避免过度拉扯孩子的手部。采取正确的嬉闹方式,不要单牵(提)孩子的手,以降低桡骨头半脱位的发生概率。4.穿衣动作轻柔,应避免手部的剧烈牵拉,尽可能牵拉手腕应与衣服同时进行。尤其是冬天,穿衣较多时,可选择稍大码的外套,以减小对桡骨小头的压迫。5.上下台阶注意安全:在带孩子上下台阶时,家长可以选择抱起孩子或拉住孩子的上臂或肘关节以上部位,以避免前臂或腕部受到过度牵拉。6.喜欢拎着幼儿手腕进行玩耍时,尽可能同时提拉两侧手臂,减少单侧手臂受力,尽可能避免如提物一样提起幼儿手臂。7.在家长帮助幼儿撸起袖子吃饭或洗手时,应注意动作轻柔。8.尽可能避免环吊、拔河等手臂受力较大的游戏。
总结,桡骨头半脱位是小儿常见的肘部损伤,一般预后良好,不会遗留明显后遗症,但发病率及复发率较高,重在预防,父母应避免过度牵拉患儿手臂,减少脱位风险;如患儿在肘部牵拉后出现哭闹不止,拒绝持物,无法抬手过头顶等表现应该考虑此疾病,建议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