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突发心梗的这些急救方法你知道吗?
2024-06-26 15:34:02
作者:饶福涛
作者单位: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梗也就是心肌梗死,是一种极为凶险且可能致命的心血管疾病。一说到心肌梗死,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特别是对于年长者来说,更是常挂在嘴边的话题。这是因为心肌梗死的高发期多集中在中老年阶段。此外,心肌梗死还细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特点是起病急促、症状显著、病情凶险,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那么,我们该如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理呢?下面就为大家阐述突发心肌梗死时,家庭成员与医护人员应如何开展急救。

心梗发作时的症状

胸部突然出现难以忍受的持续性、剧烈疼痛,就像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在胸口上压着,还常会伴有憋气、胸闷之感。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大量出汗、心慌、濒死感、恐惧等情况。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一部分心梗患者并没有典型症状,可能只会出现上腹部疼痛,此时患者可能认为只是胃疼,容易延误治疗;而另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牙痛、下颌痛、肩痛、背痛等症状,也会误导患者与身边的家人,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突发心梗后,应该怎么做?

1.原地休息。停止一切正在进行的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中坐下或就地平躺,同时,患者双腿可适度抬高,严禁随意挪动或起身走动,周围环境要安静,不能让患者的情绪过于紧张或激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肌耗氧量。由于发病后心脏负荷增大,导致其功能出现衰退现象,此时随意活动极易加重心脏负担,使得身体的不良症状愈发严重。因此,应当原地休息,静待救援到来。在此过程中,务必保持冷静,积极给予患者鼓励,以免因疾病导致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加剧伤害。

2.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性心梗的出现,身体会发出多种信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心脏部位出现疼痛感,可能伴随心率的异常变化。部分患者还会有恶心和呕吐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急救的首要步骤是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并说明患者所在的地点、现在的症状、发病时间、既往疾病史等,等待专业医护人员的到来。因为急性心梗的突发特性,发病时往往难以立即获得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应遵循就近治疗的原则,迅速拨打急救电话,以争取最佳的救治时间。若在此关键时刻拖延,直至发病数小时后才寻求急救,可能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

3.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出现了心脏停止跳动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开展心肺复苏。操作步骤为: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需要确认现场安全,并确保患者平躺在硬质的平面上。在进行胸外按压时,施救者需要将双手掌根重叠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胸骨的下半部分),用力向下按压,使胸骨下沉5~6厘米。按压的频率应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以确保心脏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在施救操作中,每完成30次心肺复苏按压后,需给予2次口对口的呼吸救助。进行呼吸救助前需清除患者口腔中的异物或假牙,呼吸救助时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向下压;另一只手放在患者下颌处,向上抬,两手同时用力使下颏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开放气道,此时捏住患者的鼻翼,通过施救者的口向患者口腔内吹气,吹气时间大约1秒,以观察到患者胸部的起伏为标准。按压和呼吸救助循环应持续进行,直至专业救援人员抵达。

4.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突发情况,在等待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之前,药物治疗也非常重要。如果患者平时有随身携带急救药品的习惯,家属可以给予患者服用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硝酸甘油应舌下含服,但是该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血压下降,所以需要检查患者的血压情况。

5.给患者吸氧。如果家里有制氧机或其他吸氧设备,可及时给予患者吸氧,这也是抢救当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因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氧供和氧耗会出现失衡。在心肌梗死时,多数患者心跳会增快,心脏耗氧增加,心肌的耗氧会更加多,加上冠脉血管的充盈不足,会加重患者的心肌梗死。在这种情况下,给予患者吸氧,患者的氧耗得到相应的供给,减少氧供不平衡的情况,增加心肌的氧供应,同时也会相对增加心肌的供血。

温馨提示:心梗患者救治每延迟一分钟,大约有100~300个心肌细胞死亡,患者的死亡率也会增加,所以,一定要尽早识别心梗症状并实施正确的急救措施,这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十分重要。

如何预防心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有效预防心梗,需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饮食上注重平衡,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盐食品的摄入;通过适当的有氧运动来增强心肺功能;必须坚决戒烟,同时限制饮酒量;保持健康的体重;以及建立稳定的作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当积极治疗,严格监控各项相关健康指标,并定期进行体检,以实现有效的健康管理。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