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核心特征是运动控制障碍,因异常的运动和姿势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此定义参考《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进一步修订而来。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沟通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童期主要致残性运动障碍性疾病,1/3的患儿存在潜在遗传学病因、神经系统变性病或代谢病,脑瘫的精准管理中越来越强调病因学诊断的重要性。脑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报道的患病率为0.15%~0.40%。
脑性瘫痪如何产生
鉴于脑瘫病因学的复杂性,国内尚缺乏可以遵循的一致性可操作的脑瘫病因学诊断流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成立专家组,讨论并提出中国脑瘫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以期规范脑瘫的病因学诊断思路及相关医疗行为,指导脑瘫和类脑瘫疾病的科学规范管理、预后评估及遗传咨询。尽管早产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被公认为脑瘫的病因,但多达1/3的脑瘫患儿缺乏传统高危因素、存在潜在某些神经系统遗传病或代谢病,对这部分患儿需要积极查找、识别和确定病因,避免因延误诊断而造成的不适当管理和不利后果。
脑性瘫痪有哪些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2.肌张力异常。
3.姿势异常,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4.反射异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或持续存在,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
脑性瘫痪分类
1.痉挛型占脑瘫人群的70%~80%,以速度依赖性肌张力增高、痉挛姿势、选择性运动受限和病理性反射为特点,病变位于锥体系通路,根据受累肢体情况可进一步分为单侧性瘫(包括单肢瘫和偏瘫)和双侧性瘫(包括双瘫、三肢瘫、四肢瘫)。
2.不随意运动型占10%~20%,以肌张力不稳定、非对称姿势和不随意运动为特点,可以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病变位于锥体外基底节区。
3.共济失调型占5%左右,以肌张力低下、平衡和共济障碍、运动启动缓慢和协调不良为特点,病变位于小脑及其联络通路。
4.混合型脑瘫可以是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出现。
脑性瘫痪如何治疗?
小儿脑瘫康复的基本原则: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综合性康复;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符合儿童发育特点及需求;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积极推进小儿脑瘫的社区康复。具体治疗方法有:
1.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及物理因子疗法。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广泛应用运动疗法,涵盖了运动疗法的所有内容,常用的技术有:Bobath技术、Vojta技术、引导式教育、Rood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物理因子治疗:包括水疗、传导热疗(石蜡、水、泥、蒸汽以及化学热袋等)、经络导平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仿生物电刺激的电疗法、超声波疗法、高压氧治疗等。
2.作业治疗。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患儿日常生活、学习、劳动、认知等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对患儿进行训练,恢复和学习各种精细协调动作,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及社交中所遇到的困难,取得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适应性。
3.语言障碍的矫治。
4.心理康复与教育。儿童的心理发育包括注意的发育、记忆的发育、任职的发育、思维的发育、想象的发育、情绪和情感的发育、人格的发育等。脑瘫患儿的智力水平可因为脑损伤、运动受限、心理行为异常、并发症等低于正常水平,也可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多数由于活动不便及环境等因素而不能上学接受教育。提倡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相结合,即使在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也要尽可能不间断教育。
5.其他疗法。如药物治疗、传统医学康复疗法、手术治疗、辅助器具及矫形器、水疗、马术治疗、多感官刺激、游戏及文体治疗、音乐治疗等。
6.护理与管理。脑瘫患儿的护理和管理主要由家长承担,专业工作者应重视对家长的教育和辅导。
7.社区康复。
脑性瘫痪的预后如何?
脑瘫确诊年龄通常为1~2岁,有些到5岁。近年来随着方法学的进展,可以在校正年龄5月龄之前作出脑瘫诊断或风险预测。预后情况与以下因素有关:脑损伤的程度;是否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康复治疗;康复预防;社会因素。因此,我们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继发症,积极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使脑瘫患儿身心全面发育,期望通过各种措施预防残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