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关于放疗的那些“可怕”传言
2024-06-26 15:47:03
作者:崔志强
作者单位:承德市中心医院放化疗及血液内科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作为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关于放疗的种种传言和误解也层出不穷,导致许多患者在面对这种治疗方式时心怀忐忑。

放疗对身体的副作用究竟有多严重?

许多关于放疗的“可怕”传言集中在其副作用上。例如,有人担心放疗会对胃肠道、骨髓、皮肤和黏膜等组织部位造成严重的损伤。那么,放疗的副作用究竟有多严重?

1.胃肠道反应:放疗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不良反应。这些症状在放疗过程中较为常见,但大多是暂时性的,可以通过药物和饮食调整来缓解。例如,口服维生素B6和灭吐灵片可以有效减轻恶心症状。此外,患者应注意保持饮食清淡,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等。

2.骨髓抑制:放疗可能会抑制人体造血干细胞的活性,导致骨髓抑制,从而引起白细胞、血小板活性降低。这会使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出血等临床表现。然而,这种副作用并非不能控制,医生通常会通过监测血常规,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必要的药物治疗,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3.皮肤反应:放疗对皮肤的影响包括皮肤瘙痒、干燥等,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皮肤溃烂。尤其是在皮肤较薄或者皮肤褶皱较多的部位,如颈部、腋下等。为减轻这些不适,患者可以使用皮肤保护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适当的皮肤护理措施。

4.黏膜反应:放疗还可能对口腔、肠道等黏膜部位造成损伤,导致黏膜组织出血、红肿。患者可能会出现口干、吞咽疼痛、进食困难等症状。针对这些问题,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使用保护黏膜的药物,如蒙脱石散,缓解症状。

这些副作用一般会在放疗结束后逐渐减轻或消失,但部分副作用可能持续较长时间。放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放疗会致癌吗?

放疗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高能量放射线(如X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照射,使其DNA受损,从而抑制其繁殖生长和转移。这种治疗方式能有效控制多种恶性肿瘤,与手术治疗一样有效,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保留器官功能。

然而,正因其使用高能量放射线,部分人担心放疗会增加患其他癌症的风险。确实,放疗后出现第二种癌症的风险有所增加,但这一风险仍相对较低,而且益处通常远大于风险。此类情况多发生在放疗后的多年,而医疗团队会在患者的长期随访中进行密切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

放疗对整个机体的影响

有些传言认为放疗会对整个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影响寿命。事实上,放疗的疗效和副作用是平衡的结果。研究表明,放疗能显著提高许多癌症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中,如头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等。

放疗引起的全身性问题通常可以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加以预防和缓解。例如,通过影像引导放疗技术(IGRT)和调强放射治疗技术(IMRT),放疗剂量可以更精确地集中在肿瘤区域,减少对附近正常组织的损伤。

如何减轻放疗带来的不适?

1.药物治疗:对于放疗引起的恶心、反胃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口服维生素B6和灭吐灵片。此外,还有专门用于保护皮肤和胃肠道黏膜的药物,如皮肤保护剂和蒙脱石散等,能够有效缓解放疗带来的不适。

2.合理饮食:放疗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没有胃口,对食物失去兴趣。然而,合理的饮食对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力至关重要。患者应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芦笋、牡蛎、甲鱼和蘑菇等。此外,多喝水有助于缓解口干和促进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

3.适当运动:放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肌肉酸痛、骨骼疼痛等不适症状,适当的运动能有效缓解这些症状。例如,慢跑、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活力,减轻疼痛。

4.心理疏导:放疗期间,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非常重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尽管放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由于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放疗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使其副作用得到了有效控制。公众不应被放疗的“可怕”传言所误导,应当了解和信任现代医学技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实现病情的有效控制与康复。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