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
由外部刺激导致的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最常见于心因性精神障碍,发病因素与个体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身体因素、道德因素密切相关。
1.1 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际关系矛盾增多,容易令人焦虑、紧张,成为精神障碍的重要根源。
1.2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与精神障碍密切相关,有外国学者认为正常和异常行为都是意识与无意识欲望驱动或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
1.3 道德因素
张口骂人,动手打人,夸张的表演等等也涉及人格问题。
2 临床表现
受到外界突然刺激每一个正常人或多或少都可能出现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症状,如抑郁、焦虑、血压增高、心率加快、面红耳赤或恐惧、面色苍白、出凉汗、四肢无力等,甚至出现敌对,但大多数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平缓自己的心态,也有少数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暴力伤人害己,比如交通事故。
2.1 反社会人格障碍
是违反社会法规的一些品行障碍或心智障碍,具有高度的攻击性和无惭愧感。
2.2 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变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窄,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诿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受到质疑时易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好斗。
2.3 分裂样人格障碍
这种人不爱交往,情绪缺乏和冷漠,不仅自己不能体验欢乐对人亦缺乏温暖,爱好不多;过分敏感而且害羞、胆怯、怪癖,对表扬和批评均反应不良;未丧失认知现实的能力,但常表现孤立行为,趋向内省性隐蔽。
2.4 强迫型人格障碍
特征为懒惰、犹豫不决,好怀疑和按部就班。他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希望能做的事完美无瑕,事后反复检验,苛求细节。为此他们表现焦虑、紧张和苦恼。他们的道德感过强,过于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和责任感过强,平时拘谨,小心翼翼,对自身安全过分谨慎,思想得不到松弛;事先计划好所有动作,而且考虑过于详细;过分迂腐,刻板与固执;这类人虽然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婚姻并在工作上取得成就,仍然甚少挚友。
2.5 表演型人格障碍
以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他们常以自我表演,过分的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高度自我中心;极端情绪性,情感变化多端,易激动;对人情感肤浅,这使人们难以与周围保持长久的社会关系;长久渴望得到理解和评价,感到容易受伤害;幻想性,往往把想象当成现实;不停地追求刺激,不能忍受寂寞,希望生活似演戏一样热闹和不平静;外表行为显示不恰当的挑逗性,打扮得花枝招展卖弄风骚,甚至调情,诱惑人。
2.6 冲动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征为情绪不稳定及缺乏冲动控制能力。暴力或威胁性行为的暴发很常见,在其他人加以批评时尤为如此。这种人常因微小的刺激而突然暴发非常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自己完全不能克制,其次可出现暴烈的攻击行为,这种突然出现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和平时是不一样的。
3 预防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的复发
3.1 药物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诊,说明自身情况,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可以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比如奥氮平片、富马酸喹硫平片、氟哌啶醇片等,或者使用抗焦虑药物,比如地西泮片、盐酸丁螺环酮片等,也可以使用抗抑郁药物,比如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文拉法辛片等。
3.2 要定期随诊,门诊复查
坚持定期复查可以使医生连续、动态地了解患者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药物,也可以使患者和家属即时得到咨询,解除其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中的各种疑难困惑。
3.3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家属平时要指导病人规范服药,同时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要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其应付应激事件的能力。精神障碍患者自身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较大或是过度紧张、焦虑,以免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可在一定程度预防精神障碍的复发。
3.4 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
积极鼓励患者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社会活动。多鼓励表扬,减少不愉快刺激。作息规律、多彩的活动使患者逐渐融入人群,进入社会。
3.5 心理治疗
主要是通过和医生交流来进行,可分为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及婚姻家庭治疗等,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学会适应和接纳现状,还可以帮助患者排泄不良情绪,从而稳定患者的心理环境。
3.6 物理治疗
可以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同时,患者还可配合采取电抽搐治疗、迷走神经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方式,有助于预防精神障碍的复发。
3.7 调整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精神障碍患者应合理分配好自己的睡眠、饮食、娱乐等方面的比例,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熬夜、劳累等情况的出现,以免使身体和精神都处于疲惫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精神障碍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