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高血压的预防护理常识,你知道几点
2024-07-05 11:50:08
作者:宾肖佳
作者单位:衡阳市社会福利院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不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且会显著增加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故做好高血压的预防护理十分重要。为此,本文便针对高血压的预防护理常识进行简单的科普,希望能够为高血压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帮助。

1.高血压

1.1 什么是高血压?

1.1.1 高血压

在临床上,高血压是指人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升高并超过正常水平的现象。

1.2 高血压能被彻底治愈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肺结核等过去属于绝症的疾病均能够治愈,但遗憾的是,我们对于高血压仍缺乏彻底治愈方法,只能够帮助患者控制病情,以促进患者身体健康的保障。

1.3 高血压常见吗?

高血压十分常见,且在我国该疾病的临床发病率还呈现出逐年递增和年轻化的趋势。据统计,我国成人高血压发病率在2012年-2015年间约为27.90%,且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重,高血压的发病率还在不断提升。有研究指出,同成人高血压相比,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更高,我国老年高血压发病率在2012年-2015年间约为53.20%。

1.4 高血压的分级

在临床上,针对高血压的分级主要从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角度入手。一般情况,患者的高血压等级越高,病情也就越严重。

1.4.1 轻度高血压(1级)

在临床上,轻度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水平在140mmHg-159mmHg间,舒张压水平则在90mmHg-99mmHg间。

1.4.2 中度高血压(2级)

在临床上,中度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水平在160mmHg-179mmHg间,舒张压水平则在100mmHg-109mmHg间。

1.4.3 重度高血压(3级)

在临床上,重度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水平通常高于180mmHg,舒张压水平则要高于110mmHg。

1.5 高血压的病因

高血压发病原因不明确,更多谈及其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其中70%-80%的高血压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高血压患病风险就会增大。除上述病因外,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颅脑病变和内分泌疾病等疾病的发生也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2.高血压的预防护理

2.1 保持良好心态

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对于高血压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过于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导致人体心跳速度的加快,这边会造成机体血压水平的升高,长此以往便会造成高血压发生概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良好情绪状态的保持,尽量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并避免大喜、大怒等剧烈的情绪波动。

2.2 保持健康饮食

健康的饮食结构对于高血压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大量研究指出,摄入盐量较高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概率更高,且肥胖、超重和过量饮酒者发生高血压的概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避免长时间维持高钠低钾饮食,每日盐分摄入量应低于5克,每日钾元素摄入量应大于3.5克。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适量饮酒,饮酒适量有助于血液循环,但大量酗酒不仅会增加高血压发生概率,还易诱发酒精性肝炎等疾病的发生。最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含量的食物,以避免引发肥胖,造成高血压的发生。

2.3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锻炼对于高血压的预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不仅能够帮助机体消耗多余脂肪,有助于肥胖状态的改善,还因为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够提升身体素质,有助于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提高,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对于高血压的预防而言,适当的运动锻炼还能通过调节机体心血管调节能力,促使血压水平更加平稳,从而能够起到良好的高血压预防作用。

2.4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高血压预防也有着良好的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熬夜,坚持早睡早期,通过充足睡眠时间的保持,避免过大的血压波动,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综上所述,良好心态、健康饮食习惯、适当运动锻炼和规律作息的保持,均有助于高血压的预防。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