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秋季水果如何食用身体更健康
2023-09-12 12:01:58
作者:梁妮
作者单位:兴业县人民医院

一年四季中,秋季是最讨人喜欢的季节,此时天气凉爽,也是许多应季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水果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更是秋季日常保健的重要食材。但是人们在吃水果时,应注意食用水果事项,不可盲目乱搭配,否则会适得其反,给人们身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下面针对秋季常见的5种初秋应季水果,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禁忌搭配,爱吃水果的朋友值得一看!

一、百香果

百香果富含维生素、可溶性膳食纤维、氨基酸和多种有机酸,适量食用有利于人体健康,但应该注意以下禁忌的情况:

1、糖尿病患者:100g百香果中含糖量约10g,糖尿病患者可以少量食用百香果,但是禁忌大量进食,以免导致血糖过高。

2、肠胃功能紊乱人群:百香果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和酸性物质,可促进排便,也会刺激机体胃酸分泌,胃炎、肠炎等肠胃功能紊乱的人群不适合食用百香果。消化道溃疡患者食用百香果后,会加重病情;脾胃虚弱的人群食用后,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特别注意空腹时不宜食用。

3、过敏体质人群:百香果中含有一些致敏物质,人们食用后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因此,过敏性体质人群尽量避免食用百香果。

人们食用百香果后,应漱口或刷牙,避免牙齿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中滋生细菌。牙齿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食用百香果。

二、梨

梨味甘性凉、微酸,具有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的功效,是防治秋燥的佳果。但有几点还是需要注意的:

1、梨性寒凉,一次不宜吃得过多,否则会伤脾胃,脾胃虚寒、发热者可加冰糖煮水服用。

2梨皮具有较好的润肺止咳效果,因此生吃的时候,可以在洗净后连皮一起吃。

3梨不要和苹果、香蕉、木瓜、桃子等易腐烂的水果混放,否则容易产生乙烯,加快氧化变质。

三、火龙果

1.火龙果含有的糖分与其他的水果相比要高,尤其是红色果肉的火龙果含糖量更高,因而对于糖尿病人群来说,火龙果要忌吃。

2.火龙果是凉性的水果,有清热的作用,对于经期的女性或是体质寒凉的人群来说,最好少吃或是忌吃,以免加重寒性。

3.火龙果不宜和牛奶一起食用,因为两者一起食用可引起牛奶变质,不易于消化吸收。

四、葡萄

葡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其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葡萄糖等,适量食用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在食用时还是要注意以下事项:

1、食用葡萄后,避免立即饮水或饮用牛奶,葡萄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食用后立即饮水或饮用牛奶,会导致其在胃部与胃酸迅速反应,从而促进肠胃蠕动,容易导致发生腹泻。且牛奶中富含蛋白质,而葡萄中含有酸性物质,二者一起食用,可能会影响牛奶蛋白的消化和吸收。

2、葡萄避免与海鲜同食,海鲜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而葡萄中具有鞣酸,二者在一起会出现反应,导致蛋白质凝结,影响消化和吸收,加重肠胃负担。

3、注意避免过量食用葡萄,葡萄的糖分较高,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血糖出现波动。血糖高的人或者孕妇不适合食用葡萄,避免出现血糖升高。皮肤存在痤疮的患者也不宜多食,可能会加重痤疮。

此外,在食用葡萄前应注意清洗,以免果皮上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食用后需注意漱口,避免口齿中残留大量葡萄果肉、果皮残渣及果糖,导致龋齿的发生。

五、柑橘

橘子是不少人都爱吃的水果,但是任何的饮食都需要注意它的禁忌,橘子也是如此,下面就一起看看这橘子的的注意事项都有哪些呢:

1、吃药的时候不能吃橘子。一般来说,吃药的时候都不要吃水果,尤其是橘子是更不能吃,特别是、是吃维生素K、补钾等药物时,因为橘子含有丰富的果酸和维生素C,与这些药物同服,会有不良影响。

2、空腹的时候不适宜吃橘子。有很多水果都是不适宜空腹食用的,橘子也是其中之一,因为橘子含有一定的有机酸,空腹食用橘子时,会容易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导致胃部不适。另外,尽量避免在餐前吃橘子。

3、橘子不能和牛奶一起食用。橘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酸,容易和牛奶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凝固成块,这样会影响消化吸收,还会引起腹痛、腹泻等问题。因此,橘不可以同时食用子与牛奶,两者的食用时间最好间隔2小时左右。

以上就是一些南方秋季时令水果的食用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能选择合适自己的水果,让身体更健康提供一些建议。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