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泌尿系结石的概述
泌尿系结石又称尿石症,是指在泌尿系统内因尿液浓缩沉淀形成颗粒或成块样聚集物,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等。泌尿系结石属于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在1%~5%之间,而南方地区更是高达5%~10%,是世界上三大结石高发区之一。
二、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原因
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习惯不当:长期食用高钙、高草酸或高嘌呤食物,会导致尿液中的钙、草酸和尿酸浓度增加,从而形成结石。
代谢异常:体内代谢异常导致某些物质的吸收或排泄不平衡,此类物质在泌尿系统中积累并结晶成石。
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或尿道狭窄等尿路梗阻情况,会阻碍尿液流动,使其中的矿物质结晶沉积形成结石。
长期卧床:长时间不活动会导致尿液在膀胱中滞留时间过长,增加形成结石的风险。
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可能导致尿液的pH值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某些成分的溶解度,增加结石形成的概率。
三、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表现
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疼痛: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因结石所在位置而异。如肾结石引起的疼痛常位于腰部或上腹部,输尿管结石则可引起腹部绞痛或腰部绞痛等,疼痛也是泌尿系结石最主要也是最难忍受的症状。
血尿:结石损伤尿路黏膜时,可出现血尿,表现为尿液呈红色或茶色。
尿频、尿急、尿痛:结石刺激尿路黏膜时可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可能是由于结石引起的疼痛刺激神经反射所致。
四、泌尿系结石的检查方法
尿液常规检查:通过尿液常规检查可以了解尿液中是否存在红细胞、白细胞或结晶等情况,为诊断提供依据。
B超检查:B超检查可以发现0.3mm以上的结石,且具有直观、方便、无创伤的优点。
X线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肾及输尿管结石的重要方法,约95%以上的尿路结石可在X线平片上显影。辅以排泄性或逆行性肾盂输尿管造影,可确定结石部位、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等。
CT扫描:CT扫描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最高,但费用较高,一般不作常规检查。
五、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方式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肾石通冲剂、排石颗粒、枸橼酸钠等,可以通过利尿、促进输尿管蠕动等方法促进结石的排出或溶解。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结石较大、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常见有: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输尿管镜碎石(URL);经皮肾镜碎石(PCNL);输尿管软镜碎石(RIRS);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operation);开放性手术取石(Open operation);溶石治疗;排石治疗等措施。注意体外冲击波碎石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直径≤2cm的结石。
六、泌尿系结石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草酸类物质的摄入,如浓茶、巧克力、菠菜、柿子等;减少食物中嘌呤的摄入,如鱼类、动物内脏、海鲜等;长期进食肉类食物,会摄入较多蛋白,吃高蛋白的食物容易导致结石的形成,结石增大的会更快,还会导致结石的复发,因此还要减少动物蛋白的摄入。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尿路感染、代谢异常等疾病应积极治疗,以减少结石形成的可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卧床或久坐不动,保持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预防结石的发生。
泌尿系结石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只要我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预防措施,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其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