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防治和调理
2023-09-05 17:19:15
作者:李思颖
作者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

提到慢性支气管炎,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是一种老年人最常见的呼吸科慢性疾病,发病周期一般为几年。每当季节变化,冷热交替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是在每年的冬季和春季,大约三个月会咳嗽,咳嗽时带痰液,为白色泡沫样痰,胸廓会变大,呈现桶状,咳嗽、呼吸困难,伴有疲倦、气促等症状。此病的治疗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方法,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激素、利尿剂等药物。一旦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进行抗炎对症的治疗,同时还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首先,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长时间吸烟、长期暴露于有害气体有关。其次,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气道狭窄,因此每次呼气时,肺泡内都会积聚一些残余的气体,长期下去会导致支气管发炎,同时也会导致肺泡内压力增加。当肺泡内压力增加时,还会对肺泡内的血液循环造成影响,造成动脉血流量降低,肺泡弹性降低,从而造成阻塞性。

在临床上,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采用的是中西医治疗,其中西医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采用抗感染药物、镇咳祛痰药物、平喘药物等对症治疗。在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①风寒郁闭,多有咳嗽,气喘,恶寒,头痛,胸闷,舌苔薄白,脉浮等症状,治宜以散寒宣肺,平喘化痰为宜;②外寒内热,以咳嗽上冲,胸口胀痛,呼吸急促,大便干燥,痰多,伴有寒战,身热,烦闷,腰酸背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黄,脉浮数,当以清肺热,化痰平喘为治则;③如果是外寒内饮,则会出现咳嗽、气喘、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痰少、舌白、脉细、口干舌燥等症状,则需要用到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化痰平喘;④痰郁热证:咳嗽,气喘,腹胀痛,痰多色黄,或带血,发热,胸闷,口渴,喜冷饮,小便黄,痰液黏稠,舌苔白,脉浮濡数,其治当以宣肺化湿,清热平喘为治则。⑤痰浊阻塞肺腑,痰喘,胸腔郁结。严重的时候,患者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咳嗽、黏稠、颜色苍白、咳不出的症状,还会出现呕吐、纳呆、口干、不渴的症状,还有舌苔厚腻、颜色苍白、脉象清晰的症状。⑥肺气郁结,情志激动,痰湿不畅,肺气上逆,气道阻塞,气道不畅,气喘吁吁,舌质薄,脉弦细,治以清郁化气,平喘为治则;⑦对因肺肾亏虚而导致的患者,则可采用益气养阴,补肾纳气的方法进行治疗。此外,西医认为左心衰竭主要是由喘鸣引起的;右心衰竭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两个下肢的水肿。

肺俞穴的位置比较简单,它位于膀胱经上,距离脊柱正中线1.5寸左右,沿着背部脊柱向下数,在第3胸椎下方凹陷的地方向外开1.5寸,就是肺俞。在肺俞穴之上还有两个与肺有关的穴位,这两个穴位都可以用于治疗气管炎、咳嗽、喘等症状,在肺经中也可以选择使用。膀胱经的特征是在后背脊柱旁1.5寸和3寸,分别有一条经络循行,五脏六腑的腧穴基本上都在这两条经络上,一般1.5寸为脏的腧穴,在3寸为腑的腧穴,称之为脏腑相对。肺俞位于第三胸椎骨的一处,而大夔穴、风门穴则位于第一胸椎骨、第二胸椎骨的一处1.5英寸左右,所以不用担心会弄错位置。再往上三寸,就是风门穴,第四肋间三寸,再往上三寸,就是膏俞了,膏俞还可以治疗肺部的咳嗽。在寻找经络穴位的时候,并不需要特别注意某一个点,一般来说,穴位按摩或贴敷的时候,不需要一定要找到这个点,只有在进行针刺的时候,才会有比较大的敷料覆盖在穴位上。

中药内服的基本方子是:10g厚朴,12g麻黄,10g石膏,10g杏仁,10g半夏,6g甘草,6g细辛,10g五味子,15g苏子,另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增加和减少。有风寒内热,口渴、心烦等症状的患者,可以增加10g黄芩,10g桑白皮;多痰多汗,苔黄腻,脉濡数者,加佩兰十g,砂仁十g;如果是久病脾虚的患者,可以服用白术、黄芪、炙甘草等药物。每日一次,每次2次,10天一个疗程。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也可以采取中药外敷的方法,可以用干姜、花椒、细辛等中药制作成痰饮膏,从第一伏天起,在两个伏天分别敷在两个伏天的两个伏天,中间休息24个钟头后,再反复敷药,一直到第二伏天结束。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麻杏石膏汤或降气汤等药物来进行化痰治疗。中医疗法是一门非常有学问的学科,它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