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高龄备孕:挑战与机会并存
2024-07-10 16:53:03
作者:刘素平
作者单位:洞口县人民医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生活选择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在事业稳定或个人成熟后再考虑生育。医学上把预产期年龄≥35岁的女性称为高龄孕妇,而备孕时年龄在34岁左右的女性就属于“高龄”女性了。

高龄备孕,存在巨大的挑战。

1.高龄女性各器官机能下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肾脏疾病等发生率较年轻女性更高,若妊娠前体检发现患有这些方面疾病,需要及时医院就医,系统治疗原发疾病,评估妊娠风险,并由医生做出评估和建议。

2.高龄女性并不是备孕就能怀孕!大多数情况下,卵巢功能、卵子质量与年龄是密切相关的。女性在35岁以后卵巢功能直线下降,受孕能力明显低于年轻人群,40岁以上女性每个月经周期的受孕机会约为1/100,45岁之后怀孕概率极低。加拿大妇产科医生协会(SOGC)指南指出,大于35岁的女性若在试孕6个月后仍未怀孕,就需要积极咨询生殖专家。但即使采取试管婴儿技术辅助生殖,高龄女性的成功率也明显低于年轻女性。倘若进行过数次人工流产,反复的宫腔操作会增加女性盆腔炎和子宫内膜损伤的发生率,引起输卵管炎症、积水以及宫腔粘连,导致胚胎无法进入宫腔和在内膜上着床。

3.高龄孕妇流产、早产风险增加。在所有育龄女性中,自然流产率约为15%,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数字也逐渐升高。女性35岁时流产率达25%;40岁以上者流产率为35%;而45岁以上高达50%~60%。通常,高龄女性怀孕流产的主要原因是胚胎染色体的异常,因为卵子的质量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同时,高龄父亲由于精子密度、活力下降,正常精子形态率下降以及精子DNA碎片增加,可能也会增加自发性流产、某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自闭症谱系疾病以及精神分裂症等的风险。

4.高龄孕妇更容易并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发展至重度则可能导致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等危及母儿生命的情形;妊娠糖尿病主要表现为巨大儿发生率高、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流产和早产等,母体可能表现为感染、羊水过多、难产及产道损伤等。另外,若经历过剖宫产术或子宫肌瘤剔除术而导致疤痕子宫,则需要避孕2年方可怀孕,且怀孕时胚胎可能种植在疤痕处,导致疤痕破裂、大出血等。

5.高龄产妇的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增高,胎儿出生缺陷多。我国《母婴保健法》规定,35岁之后的孕妇建议孕期行羊水穿刺,通过产前诊断排除胎儿染色体异常。母亲35岁时,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为1/378,患所有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为1/192;在母亲45岁时,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增加至1/30,患所有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为1/21。而这仅仅是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概率,还不包括发生率更高的胎儿结构异常 。

高龄备孕,机会也在身边。

1.良好的心理准备:高龄备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接受这一现实并保持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决定备孕前,应与伴侣共同讨论并制定详细的生育计划,包括时间安排、经济准备等。与家人、朋友或专业顾问交流,获取情感支持和专业建议,减轻心理压力,调整心态,轻松上阵。

2.调整生活方式、寻求医疗辅助:健康饮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瑜伽、游泳等,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以及戒烟戒酒等,改善身体状态提高生育力,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通常高龄或卵巢功能不良的女性,在备孕期间或计划做试管婴儿期间,可以口服叶酸、辅酶Q10、DHEA等对卵巢进行调理。备孕前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生育的问题,明确生育力情况、生育可能性以及实现优生优育。必要时寻求辅助生殖技术支持,如试管婴儿(IVF)等辅助生殖技术,可以提高高龄女性怀孕的成功率。

3.了解排卵周期,伺机而动:保持规律的同房频率,建议一周2—3次。月经规律的女性可以在排卵期(下一次月经来的前14天)隔日同房一次。如果月经不规律,可以通过排卵试纸或到医院生殖专科B超监测排卵来指导同房,提高试孕成功率。同房时要多关心伴侣的感受,给伴侣带来愉悦同房体验,也可以提高受孕率。

高龄的女性们不要灰心,经过充分的准备、积极的治疗,一样可以迎来好孕,加油!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