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乙肝病毒属“湿热疫毒”的邪气。内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致木失条达,肝气横逆,疏泄无权,气机阻滞,为痛为聚;瘀阻血络,为痞为积;气郁化火,火随气窜,伤阴动血而肝阳妄动”。故肝炎患者常见类似胁痛、大便黏腻不爽、疲倦乏力、胃口不好、周身不爽等症状,这些症状或属肝胆湿热,或属肝郁脾虚,或属肝气瘀滞,或属肝胃不和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 年版) 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5种证型,分别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以及脾肾阳虚证。
肝胆湿热证型的乙肝是因为“湿热”引发的。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纳呆呕恶,厌油腻,口黏口苦,大便黏滞秽臭,尿黄,或身目发黄。舌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主症:①胁肋胀痛;②舌苔黄腻。次症:①纳呆呕恶,厌油腻;②尿黄;③身目发黄。今天我们着重讲解一下“肝胆湿热证”的治疗。
中医对肝病的治疗主要从“祛湿、疏肝、补脾”三个方面着手。结合舌脉,四诊合参,或清利湿热,或疏肝健脾,或疏肝理气,或平肝和胃等,加以中药治疗。肝胆湿热证主要采用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茵陈、栀子、大黄;滑石、黄芩、虎杖、连翘)。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栀子通利三焦,大黄清热。大黄可以说是一位多面将军,既能调理便秘,也能治疗腹泻。大黄能很好地把体内的湿热解决了,但又因为此方子是“大苦大寒”,所以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还需要搭配“参苓白术散”来强健脾胃。对于“湿热型”的乙肝来说,调整饮食结构非常有必要,一定要戒掉“酒肉”,坚持吃一段素食,最重要的是晚上不吃夜宵。 不论有无乙肝,熬夜吃夜宵对肝脏的损害也非常大。 中医认为夜间是养护肝脏的最佳时间,“卧则血归于肝”,充足的睡眠对调理肝脏有很好的帮助。
相较于中药汤剂,中成药在价格上更具优势,携带方便且便于服用,且中成药经过了国家临床安全试验,安全性更高。肝胆湿热证需清热利湿、解毒。苦黄颗粒(注射液)可清热利湿,疏肝退黄,适于肝胆湿热型CHB,可较好保肝退黄。茵栀黄颗粒(口服液)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适于肝胆湿热型CHB,可较好保肝退黄、降酶。克癀胶囊可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化瘀散结等,适于湿热内蕴、瘀血阻络型CHB,可保肝、抗纤维化。
此外,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中药制剂也是常用并且有效的。苦参素胶囊其主要成分是从中药苦参中提取的,其有效成分是氧化苦参碱,起到有效抑制肝脏炎症,减轻肝脏纤维化,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苦参素制剂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穴位贴敷、灌肠、远红外照射、中药离子导入等,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肝功能指标的改善具有一定效果。中医综合方案包括中医汤剂、气功、太极拳和心理调节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调节症状,ALT、GGT、TP 等指标都有所改善。
肝病患者平日的调护及食疗,医生建议:湿热重者可选用溪黄草、茵陈蒿、田基黄、鸡骨草等清热利湿之品,湿浊重者可选用土茯苓等利湿浊之品。此外,肝主疏泄,肝病患者更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客观认识对待肝病治疗问题,树立治疗信心,饮食有节,合理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切忌暴饮暴食和偏食,忌饮酒,不可过高摄入糖类,适当补充蛋白质,限制脂肪入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希望通过以上的方式可以缓解患者的乙肝症状,并延缓肝纤维化病情,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