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领域,营养支持对于维持患者的生理功能、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肠内营养作为营养支持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它是指对于消化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正常膳食的病人,经口服或管饲途径,将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由中小分子营养素组成的营养液直接注入胃肠道,提供营养素的方法。
为什么提倡肠内营养?因为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的器官,也是免疫器官。肠黏膜屏障功能可以减少细菌和毒素的移位,预防脓毒血症的发生和发展,胃肠道功能的正常依赖于正常的饮食活动或正确的经肠饮食,它具有更安全、更经济和更符合生理要求等优点。
一、肠内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凡有营养支持指征,胃肠道有功能并可利用的病人都有指征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包括:吞咽和咀嚼障碍;意识障碍或昏迷致无进食能力;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和胰腺炎等;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
2.禁忌症:绝对禁忌:肠道梗阻。
不宜应用肠内营养:(1)重症胰腺炎急性期;(2)严重应激状态、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呕吐、严重腹泻或腹膜炎;(3)小肠广泛切除4~6周内;(4)年龄小于3个月的婴儿;(5)完全性肠梗阻及胃肠蠕动严重减慢的病人;(6)胃大部切除后易产生倾倒综合征的病人
慎用肠内营养支持:(1)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及长期少食衰弱的病人;(2)小肠缺乏足够吸收面积的空肠瘘病人;(3)休克、昏迷的病人;(4)症状明显的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的病人、接受高剂量类固醇药物治疗的病人。
二、肠内营养制剂
1.氨基酸型:包括氨基酸或短肽、葡萄糖、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混合物,如:维沃、安素等。
2.要素/短肽类:不消化直接吸收,无渣。如:百普利、百普素。
3.整蛋白型:氮是以完整蛋白质形式提供,要求肠道具有较好的消化功能,含膳食纤维—能全力、瑞能、瑞代,无膳食纤维—瑞素。
三、肠内营养的使用方式
1.输注方式:肠内营养的输注方式有一次性投给、间歇性重力滴注和连续性经泵滴注三种。不同的输注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患者和情况。一般来说,连续经泵输注是临床上推荐的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因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少,营养效果好。在输注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浓度、低剂量、低速度开始,逐渐增加营养液的浓度、滴注速度和投给剂量,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喂养途径:(1)口服:是最经济、最安全、最方便的喂给方式,而且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过程,适合病人意识清楚,咀嚼、吞咽正常,消化功能正常或仅轻度障碍者。(2)鼻胃、鼻肠置管: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方法,适用于需接受短期营养支持的病人,胃容量大,对营养液的渗透压不敏感,适合于各种完全性营养配方。(3)胃造瘘术:常用于需长期营养支持的病人。(4)空肠造口:因反流引起的呕吐和误吸发生率低,无明显不适感,活动方便,可长时间放置,适合长期营养支持患者。
四、使用肠内营养的注意事项
1.导管护理:正确选择和使用导管,定期更换导管,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的感染和堵塞。
2.营养制剂选择: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和肠道功能选择合适的营养制剂,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3.治疗过程监测:定期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电解质和肝功能等,以监测营养治疗的效果和确保安全。
4.慢性病状管理: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来说,肠内营养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合理调整营养制剂的配方和用量。
5.肠道功能恢复:尽早开始肠内营养后,要积极进行康复训练,逐渐过渡到口服摄入食物,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6.注意输液速度:输注肠内营养时,要注意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不良反应。
7.注意感染预防:肠内营养期间,要保持导管周围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注意手卫生,定期更换敷料。
肠内营养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支持方式,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正确的输注方式和注意事项的遵守,可以确保肠内营养的安全和有效,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